第五百三十二章官制一(1 / 2)

加入书签

靖平二年的冬季似乎比往常还上冷上一些,并州作为大汉的北疆,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好在今年的冬天并没有什么战事,托大肆开采煤炭的福,并州在

这个冬天也并没有冻死多少人。

这多少算是一个好消息,也就体现张扬英明的一个证据,若是张扬最后能够定鼎天下,那此事必会大书特书一番,至于若是张扬败了,那胜利者自然不

会说这个杀人魔王一句好话。

而秋天的那一场蝗灾也让整个大汉都安静了下来,整个大汉的百姓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乱世之中存活不易,过一日算一日,这便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不过窝在丞相府猫冬的张扬并没有清闲下来,得益于拥立刘辩登基,他自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但并州一众文武却还没有来得及升官,

之前还能够以大战当前来推脱,可如今却不能再拖下去。不然众人跟着他做这随时可能掉脑袋的活计又是图了什么?

设置官署,分封官吏,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张扬的大部分精力都得埋头于人事任免之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若是赏罚不均,底下的人怨声载道

,那离他张扬兵败身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田丰、刘伯温等人列出来的名单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官职多得让张扬感到一阵阵头疼,甚至还有不少人的名字他听都没听说过。

当然,这类人仅限于小官,最大不过县丞和县尉,按张扬喜欢当甩手掌柜的性格,小于县令的官职他根本不会去关注。

可现在却不行了,有了皇帝的并州已经不再是一个草台班子,至少张扬得亲自定下一个基调,好为以后的官职任免来作为表率,不至于混乱不堪。

但动手做这件事的时候,张扬无比头大,每个人的功劳都得比较,所有人的安排都必须合适,还要综合考虑各人的性格和擅长的事情,既要让众人毫无

怨言,又得考虑这些人擅长做什么。按张扬的话来说,这事就不是人干的。

不过好在大部分都是沿袭大汉的官制,但是张扬在这上面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汉袭秦制,而往后魏晋、隋唐一直到明清的时候基本都是这个框架,只不过各朝各代都会在这个框架之中增增减减,总算是有迹可循,不至于让张扬什

么都从头来过,否则的话,他恐怕又会想出去巡视了。

张扬对大汉的官职了解过不少,但却也算不上太多,而且他了解的一般都是军制,对于文官那些体系,他是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毕竟是个后来人,也没有跟人系统的学习过,所以他对大汉时的这一套制度完全算不上熟悉,再加上他穿越回来的时候就是乱世,根本没顾上这一摊事

其实哪怕想要学习也不简单,如果你不融入这个时代,在洛阳城待上几年,根本别想说清楚大汉这些官职以及他们的作用。

当然,这个洛阳城是指汉灵帝刘宏还活着的时候,那个安定的洛阳城,而不是现在这个空无一人的洛阳城。

这些日子,张扬只要没事干,就会往蔡邕那里跑,当然,不是为了什么怕老头丧女之后悲伤过度,虽然也有这个意思,但更多得则是为了请教大汉的官

职。老头当了一辈子官,这里面的事儿门清。至于为什么不去问刘伯温、田丰等人,你以为这年跟前谁都像他一样闲吗?

搞得张扬时常在想,哪怕是后世都没这个多官吧?这还只是一个并州,要是真的统一天下,那他是不是得忙死?

这一刻,张扬真的有一种撂挑子不干的心思,早知道他娘的会这么麻烦,别说丞相,你们让老子当天皇老子都不干。

当然,这些都是气话,这个丞相他只能当下去,而后世的官职也远远不是现在所能比的,毕竟人口基数在那,官员要是少了,累死他们都干不完活。

在狠狠恶补了一番之后,在张扬的眼中,西汉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总领军、政、监察之事,期间虽多有变更,但大致就是这个一个结

构,九卿则分别归属于三公管辖。

到了东汉的时候,光武帝刘秀逐渐架空了三公,使得三公只有建议之权,而没有实权。尚书台则成为东汉的新贵,皇帝的权威被进一步加强。到后来,

又增加了太傅和太保两个官职,位在众官之上,光武帝刘秀以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基本就相当于前汉的丞相。

而董卓又自创了太师这个官职,位在太傅、太保之上,总揽朝政。

不管具体是不是这样,反正张扬在经过蔡邕的一番讲解之后就是这么理解的。

这么多官职,想要一下子全部都安排妥当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而张扬也没打算弄一个花架子出来。因为他的治下横竖就一个并州,顶多再加一个河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