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1 / 2)

加入书签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火车终于抵达了郑媛他们的目的地——申城。

出了火车站,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如海市那样繁华的城市,他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能看到大吊车还有挖掘机。

这是一座还在建设中的城市,郑媛看懂了几个人的眼神,便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不要以为这边看着又脏又乱,其实往城市里面走,有很多从港城那边来的好东西。”她拍拍冯建文的肩膀,“行了,都别在这儿杵着了,走吧,先去我那儿。”

郑媛走在前面,其他人拿着东西走在后面。冯海洋跑了两步跟上郑媛,问她:“四婶儿,去哪儿呀?”

郑媛说:“我工厂。”

“我们所有人都一起去吗?不是应该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吗?”冯海洋可没错过之前郑媛和那些农民工人说的话。

郑媛眨眨眼,笑说:“去我那儿也一样安顿呀。”

工厂地址是郑媛特意选的,现在来看是偏僻一点,但等以后城市发展发展,那块地以后的价值一定会飞涨。而且因为位置偏僻,政府批给她的地很大,她盖完厂房后,又在旁边盖了楼开了家宾馆。

宾馆里的床、以及床上用的床单被罩等等,全都是郑媛从空间里运出去的,也算是废物利用了。这次冯建平他们过来,正好可以住在这里,又舒服又省钱。

冯建平他们不知道这宾馆是郑媛开的,只以为宾馆恰好开在了郑媛工厂旁边,还挺纳闷:“这宾馆建这么偏僻能有人住吗?”

郑媛笑:“有人住,这地方虽然偏僻,但便宜啊。现在申城大开发,来这边的人很多,所以不愁没客人。”

听说便宜,冯建平几个便放心住下了。

安顿好以后,郑媛先去自己工厂那边看了看,见了见自己的团队,开了个会,解决完下属没办法处理的几个难题后,便开始带着亲戚们考察市场——其实就是带着他们逛一逛这个正在开发中的城市,顺便说一点自己的生意经,但具体要怎么做这门生意郑媛就不发表意见了。她觉得,冯建文那几个兄弟总不能叫人给坑了,尤其冯建武和冯海洋俩人,一个有主意一个机灵,不坑别人就是好的。

之后,郑媛就准备渡海去港城,买设备。

之前冯建文强烈反对郑媛去港城,那是因为没他跟着,不放心。这一回他和郑媛一起去,不仅没有一点意见,还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帮郑媛收拾了行李。而且这次不止冯建文去,郑媛让郑娟和自己俩儿子也一道儿跟着。

这个年代的港城还没有回归,去港城其实算出国,一家人除了郑媛都很兴奋。前一天晚上,郑娟拉着郑媛试了一晚上衣服,说必须漂漂亮亮的过去,不能让港城人看不起,觉得他们是乡下人。不仅如此,第二天她还化了个妆。

包子和郑知新则让郑媛讲了好多关于港城的故事,一直到十二点,郑媛威胁再不睡就不带他们去了才恋恋不舍地闭上眼睛。

第652章:赴港

郑媛一行人去港城,自然不是偷渡过去的,而是拿到了通行证,以合法的途径去的。

从申城到港城非常近,甚至在申城许多地方隔着海都能看到港城,对于这个年代的华国人来说,那边就仿佛未来世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平坦的柏油路上飞驰着数不清的汽车,家家户户都用得起电视剧……一切一切都那么的令人向往。

郑媛他们是从申城的码头乘船出发,大约只需要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他们的座位在船舱的中间,非常影响观景体验,郑娟不愿意在船舱里坐着,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窥探整个港城最真实的模样,所以一直嚷嚷着让郑媛陪她去甲板上眺望。

郑媛不愿意去:“甲板上人那么多……你着什么急啊,马上就要到了,不差这一时半会儿,到时候让你在港城随便逛!”

郑娟抱住郑媛的胳膊摇:“二姐,你就陪我去看看吧!你看包子和知新也想去。”

郑媛对上俩儿子渴望的眼神,一秒,两秒,三秒……

“妈妈——”俩儿子声音软哒哒,欲言又止,那水汪汪的小眼神,谁看谁心软。

郑媛无奈,揉揉俩儿子的脑袋,再次看向郑娟,“你刚刚不是还晕船吗?这会儿又没事儿了?”

郑娟面色仍旧非常苍白,但目光坚定:“没事儿,我可以忍。”

“你可别了。”郑媛以过来人的语气告诉她,“一会儿你看到海水,会更晕。现在难受就在船舱里好好歇歇,别折腾了,嗯?”

郑娟不甘心地咬咬嘴唇。

“小娟在船舱休息,咱俩带着孩子去甲板看看吧?”冯建文突然出声,郑娟惊愕地扭头看向他,目光谴责,仿佛在说“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姐夫!”

然而,更让郑娟错愕的是,郑媛居然答应了:“好啊。”还叮嘱郑娟,“你在这儿看好行李,别乱跑啊。”

说完,俩人就一人牵着个娃娃去了甲板。

郑娟瞪大了双眼,伸出手,“……不是,等等,喂!”

啊啊啊!这对夫妻太过分了!

甲板上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像郑娟那样迫不及待想要在第一时间看清楚港城的人,他们第一次去那个神秘的世界,目光中充斥着期待与向往。

好不容易挤到船边,两个人一人牵着一个孩子靠在栏杆往不远处眺望,海风吹来,将郑媛的发丝吹得凌乱。

“抓紧栏杆,小心别掉下去。”冯建文低头叮嘱儿子,他一只手紧紧握着儿子的胳膊。

郑媛那则牵着郑知新的手,撩了下自己的头发挂在耳后,然后给他指着远方的城市说:“看到了吗,那边就是港城了。”

“妈妈,港城的楼为什么那么高?”郑知新问。

“因为他们能盖那么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