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收获(1 / 1)

加入书签

在进行这些事情的时候,美国还没有放弃在法国进行征兵,虽然法国军队的渣渣战斗力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在上一次的战役当中,法国人还是给华夏带来了一定的伤亡,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数量够多,在欧洲各国的土地上,谁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跟法国这样拥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了,他们的年轻劳动力那么多,如果不把他们送上战场的话,美国人都感觉到自己太吃亏了,所以必须得把他们都给拉上去,所以在法国的境内又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征兵,很多法国的年青人又要跟自己的家里人说拜拜了,他们又要到战场上去当炮灰了,去面对那些凶狠的华夏人。

不过这一次跟上一次有所不一样,上一次法国军队上去的时候,他们所携带的武器都是比较老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武器,现在他们的武器有所加强了,虽然还是没有办法跟美国军队相比,但他们军队当中的重型武器也加强了不少,这让很多法国士兵也有了信心,如果能够有了这些武器的话,或许在战场上就多了一份自保的本事,当华夏的军队冲上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那么害怕了,其实这都是美国最高统帅部的一种转变,让欧洲军队拥有战斗力,不像以前一样防着他们了,只要他们的战斗力足够高,他们就可以给华夏带来损伤,那就是美国的一种胜利。

这与盟国当中的德国,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武器,这让希特勒都感觉到有些难以相信,以前的时候想要让美国人给他们支援,那得给美国人磨破嘴皮子,又或者是战场上需要他们的时候,当布拉格战役之后,德国人可以说是最紧张的,华夏人已经兵临城下了,随时都有可能杀入德国本土,德国循例给美国要了太多的军事武装,希望可以武装自己更多的军队,原本以为美国人就给他们三成了,谁知道美国人按照他们的数量给他们了,这几天不断的军列在德国卸车,这让德国士兵都有些不敢相信,难道美国人突然都是上帝附身了吗?他们怎么这么好说话了呢?

德国士兵原本使用的是毛瑟98k单发步枪,这种步枪在战场上经过了长期的验证,再加上德国的通用机枪,可以说火力也是非常强的,但如果跟美国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比起来,这种单发步枪就没有任何的优势了,原本按照希特勒的打算,应该为所有的德国军队换装半自动步枪,但美国方面一直都没有同意,只是给德国的一部分军队换装了,在这一次的支援之下,超过100万只的半自动步枪运用了德国,虽然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德国士兵使用半自动步枪,但很大一部分的士兵已经可以使用了,同时还运来了几条子弹生产线,因为半自动步枪消耗的子弹惊人,如果按照原来的生产,肯定是跟不上的。

跟德国人比起来,其他各国军队就有些看不上了,不过跟他们的以前比起来,美国人已经是非常的大方了,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新式武器,火炮的口径也是越来越大,这也让各国感觉到有些不妥,他们甚至觉得有些害怕,美国人之所以会给你们那么好的武器,就是因为要让你们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你们没有那个能力的话,美国人怎么可能会把这些武器给你们呢?美国人一直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所以他们都在盟军司令部周围打探,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战役要爆发了,不过这个时候应该不是一个好时机,布拉格战役让美国损失了那么多,他们怎么可能会有能力立刻发动新的战役呢?

在各国军队当中,苏联人可能是最为尴尬的,他们在欧洲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但他们却只获得了少部分的武装,美国人看得非常清楚,苏联现在之所以还存在,就是因为华夏故意而为之的,如果华夏发动进攻的话,苏联根本不可能坚持的住的,虽然苏联的军队数量比较多,但它们的质量是最差的,甚至比不上一些小国家的军队,如果美国人把武装给了他们,那才是一次纯正的浪费呢,所以只是给他们一小部分的武装,让他们能够过的去就是了,苏联人虽然反抗了,但盟军方面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的答复。

对于苏联人的安置,华夏人的确是有自己的观点的,如果欧洲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联合进攻,那么苏联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但华夏人并不能够这么做,一旦没有了苏联这个缓冲区,很有可能会让盟军方面有大的变动,现在盟军的部署对华夏非常有利,反正苏联就是我们嘴边的肉,随时都能够吃得进去,当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刺激盟军了,苏联方面也知道他们的作用,所以他们疯狂的给盟军要东西,但美国人也看出来了,给你们的东西最终都会变成华夏人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可能给你们太多的资源了,这一点双方都是看的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能是让苏联悲催了。

在原来的世界大战当中,苏联军队可以说是最为勇猛的,他们在这个战场上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是德国军队的最主要对手,但现在因为毛远山的到来,苏联军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催的,他们的几百万军队往往打不过华夏的几十万军队,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被华夏人追着打,可以说是丢人丢到姥姥家,虽然斯大林也想让自己的军队振奋起来,也想让自己的国家拥有原来的地位,但无奈手中的力量实在是太弱了,再加上华夏定时的战略轰炸,让整个苏联都处于一片硝烟当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时间进行发展,所以他们只能是被慢慢的消弱,进而被美国人慢慢的忘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