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军大战江夏(十五)(2 / 2)

加入书签

却未必就那么快,就是这样儿。所以说至少在马超看来,刘备算是先行者,不是别的先行者,而是在天下大局中提前出了局的先行者,那绝对是先驱了。而他的灭亡,也算是帮了兖州军和江东军一把,至少是让他们的联盟更稳固了,这个马超知道。毕竟曹操和孙策都不想下一个就步了刘备的后尘,这个是肯定的。孙策不想成下一个,而曹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孙

策江东军被灭,那么唇亡齿寒,距离己方灭亡也快不远了,所以说刘备被灭了,好处也是有不少的,这个是肯定的。应该说这里面怎么都是有关系,或者直接说是刘备的灭亡,让曹操还有孙策他们看到了,彼此不太信任的结果,最后可以说是危险的,很危险,一点儿都不

假。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刘备,所以说如今的兖州军和江东军就是如此状态,这样儿马超也不是不能理解。应该说他们不这样儿,他才是不理解了,真那话是没错,“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这话马超觉得真是太他娘的有道理了,古往今来,还不都是如此,真是啊。你要是自己作死,那就没办法了,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啊,不就是这样

儿。所以说马超也知道,兖州军和江东军的想法,至少他们都不会作死,都想己方先死,之后他们再争天下,可话是这么说了,想法是如此想了,可真心哪有那么简单是吧,所以这个也确实……在郭淮带着兖州军三千人马在西阳死战的时候,这在西陵这儿,马超带着凉州军和孙策的江东军,又战了几场。还别说,慢慢已经是凉州军占优了,无非就是他们损失少

了,而江东军损失却是变多了。孙策他们是无奈啊,谁让己方这陆战的战力不如对方呢,这个真心没办法,要是水战的话,那倒是都好了,没什么说的,可陆战……而江东军他们和马超一样儿,都已经知道了西阳那边儿的战事。这同样儿都是叫西什么的地方,可这己方和

人家兖州军,还是有点儿差距的。这个哪怕他们嘴上不承认,可心里也是如此想法。毕竟郭淮就带了一万人马,却是已经占凉州军两个县了,至于说第三个县西阳城,那就别想了。他们三千人马,还真不够对方杀的,己方这十万还多的人马,去了还差不多几日就占下来。

可兖州军的三千人,哪怕有郭淮这个主将,江东军也没人看好。确实,这实力上面的差距,已经不是某一个人能影响到大局的了,他们觉得郭淮也不是不知道,可其人却依旧是在西阳死扛。说实话,就江东军的人都知道,别说这个时候兖州军主将是郭淮,就算是吕布,也都不好使,做不到力挽狂澜啊,所以说最后败走一途,就只有是如此了,这样儿了,没什么大

奇迹。你郭淮就算是再有本事,还能比吕布强?带兵比人家厉害,还是武艺比人家高了?真心都没有,你要有那本事,也一样儿是不好使,除非你能顶得上几十个吕布,没准还能改变战局,不过那绝对是做梦都梦不到的事儿,所以就不用多说了。郭淮没有逆天本事,最后

自然就不会出来逆天结局,就这么简单。而对凉州军来说,结果是他们想要的,江东军这个时候,说起来是算中立。毕竟不管兖州军如何,他们只要想对他们好的一方面,其实就可以了。而如今天下大势,却依旧是没怎么改变,还是凉州军最强,而兖州军和江东要联合对

付他们,这可以说就是一直以来的大势,一直都没改变。从刘备败亡后,可以说兖州军和江东军就一直默契到了现在。别的不说,就看他们这些年都没彼此攻伐过,就足以说明问题,就是马超也知道。可是哪怕如此,也依旧是没改变凉州军最强,而兖州军和江东军联合的情况。当然了,他们的根本并不是说就不能联合,可却谁都希望己方才是最强的那个,而不是

凉州军,就是这样儿。当然了,真要是那样儿了,也不是别人和己方联合了,不是己方和谁联合了,而是那两个联合对付己方了,就这么简单。可哪怕如此,兖州军和江东军却依旧是想要那样儿,这个一想其实也是,至少马超、曹操还有孙策他们可都懂,真是一点儿没错。

而如今的孙策他们也不会多想郭淮那边儿如何了,兖州军占多了县,对己方是有利有弊,占少了,一样儿是对己方有利弊。反正不管是如何,这他们如今死战西阳,都是对己方有好处的,仔细一想,其实是好处更多,这个也没错。想想因为什么己方要让兖州军联合,让他

们也一起出兵来江夏。如今来看,曹操就派了一万人马过来,可孙策他们却都知道,己方的目的,其实是达到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之后什么样儿,还是那话,是不知道不清楚的,可此时此刻,对己方是好处更多,其实就足够了。这个也是孙策他们的想法,而郭淮的做法,可以说他们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却谁都不会那么做,哪怕是孙策这个当主公的,哪怕是董

袭他们几个,都如此。毕竟就只用三千人马去进攻一个凉州军有着过万人守御的城池,还是人家凉州军的正规军,怎么想都是己方吃亏的事儿,孙策他们当然是不会做的。可郭淮去做了,他们也都知道,这绝对是曹操的意思,你可以保证自己不那么做,可曹孟德那个奸雄

人物,他却会那么做,真心是很正常,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确实是可以保证自己,可却影响不了其他人,就这么简单,不是吗,而曹操就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