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军夺高句骊(一)(2 / 2)

加入书签

攻略了辽东,还能给己方剩下多少人。那可绝对不是他曹孟德的作风。如果说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曹操,那确实是那样儿的。当初他是一心为了大汉,而且关键是那个时候大汉还没如今这样儿,可是现在呢……所以确实是“此一时,彼一时”了,那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大汉忠臣,可以说他确实是能那么做,可如今,他却是绝对做不出来了。毕竟那

个时候的曹操是什么样儿,而现在呢。当初他是治世之能臣,而如今,就是乱世之奸雄,就是这样儿。而此时此刻,兖州军和江东军的第二次进攻,绝对是比之前激烈多了,毕竟不再是什么试探,而是实实在在全力进攻,曹操要全面夺取髙句骊,早日破城,所以他们……

当看到兖州军和江东军又来了的时候,公孙恭他脸上虽说是没什么表情,但是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毕竟他还算是比较细心,所以公孙恭发现了,今日这攻城的人,可不单单只有一个兖州军的乐进,还多一个!至于说那个,应该是叫张辽的吧,没错,就是其人,张辽张文

远,这江东军的人也上了?不过一想也是,这昨日试探的时候,他张辽没上,可今日是正经

攻城,他带兵来攻,确实是没什么太意外的。要说张辽可绝对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尤其是在北边儿的地方。毕竟他最早在并州军中,而之后又跟着吕布征战天下,可以说张辽是成名多年,确实,尤其是在北方的地方,哪怕是辽东,也有不少人都听过他雁门张辽张文远的大名儿的。毕竟最开始张辽是并州军的人,而在北方地界,当年的并州军,那可以说是很有名

儿的一支队伍。丁原丁建阳毕竟是并州刺史,他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而那个时候,张辽虽说年轻,可他已经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了。当然了,吕布肯定是并州军中最出名的那个,而后张辽又到了吕布麾下,他才是真正出大名儿了,毕竟说他是吕布手下头号大将,其实都一

点儿不为过,很多人都是那么认为的,其实这也是事实。所以说吕布军中,第一大将是谁,那就是张辽张文远,至于说高顺,那是练兵大家,不过他在个人武艺和带兵作战方面,确实是差着张辽呢。不过其人练兵的水平,那倒是高超,这个确实是没错。所以公孙恭看到了是

张辽带兵和乐进一起进攻,他这头一下就大了,汗也出来了,毕竟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啊。你要说公孙恭,那也就是在辽东这儿吧,还能有那么点儿名声,也就这样儿了。但是人家张辽呢,好歹是天下闻名的大将,别看名声并不是最大的那个,但却也绝对不是他公孙恭所能比的。因此,这他就觉得,光一个乐进,已经是够瞧的了,这如今曹操又让张辽上

了,可真是不给己方活路啊,这是真要逼死己方。不过这个张辽不是江东军的吗?这公孙恭这个时候还想这事儿呢,但是马上人家就带兵攻上来了,他也没心思再多想其他的,就只能是硬着头皮带兵迎战。要说今日可真比昨日激烈多了,毕竟昨日那只是个试探而已,所以

乐进三次,他也没能上得了城头,曹操就直接让士卒鸣金了。可显然,今日他是不准备这么做。至少在曹操看来,怎么自己也得看着乐进和张辽他们至少一个上到城头上之后,自己才能再说收兵。毕竟经过昨日之后,己方也算是稍微调整了一下,程昱和荀攸自然是很明确

地指了出来,到底要进攻城池的什么地方,是己方的胜算更大。说实话,曹操也不是说没眼光的人,因此,他自然也是看出来了不少。说起来他这也算是和程昱荀攸他们“英雄所见略同”吧,至少他们的想法确实,基本都是一样儿的。所以,这今日的战事,曹操是很有信心。他虽说也没认为一下就破得了髙句骊,那肯定还是不行,可登上城头,他倒觉得还是没

有什么问题。所以就因为这个,曹操就打定了主意,这乐进和张辽要是都登不上城的话,他就不准备鸣金收兵。而对己方来说,无非就是时辰久了,这伤亡增多的问题,可显然对他们辽东军来说,那不也是如此吗。当然,曹操认为他们的伤亡,只能比己方更多。但是他们

辽东军在辽东,也有着十万的正规军,哪怕这里是有水分,那么也确实是有将近十万的人吧,所以如今己方这十万人马,在人数上面,确实可以说是没什么大优势。如果说非要是优势的话,那还得是己方的战力,那才是优势。而经过了昨日的试探后,曹操就是这么认为的。

别看辽东军胜过异族,和异国也一样儿打过,可己方不也是一样儿吗,关键是己方和凉州军,号称天下最强之军,经常打啊,这个就不是他们辽东军所能比得了的了。说实话,曹操尽管嘴里不承认,可他心里还是认可的,那就是凉州军的战力。所以他也清楚,跟那样儿的对手拼,己方是不可能不进步,而辽东军他们就没什么对手,所以……这可不是说他们无敌

了,那不开玩笑吗。主要是最近几年连异族异国都对他们辽东没什么动作,所以他们没一个好的对手,那么何谈进步?这点曹操还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异族他们对于辽东军是个对手,那么凉州军对于己方来说,那就绝对是一个最好的对手。所以虽为敌对,但确实,曹操还是

比较欣赏他们,这点是一点儿都没错。就像他和马超,如果不是敌对的话,那么肯定会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可惜,如今确实,终究是做不到这点了。未完待续。请浏览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