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曲突徙薪(2 / 2)
如此只赚不赔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
商量完正事,众人轻松愉快的闲聊一阵后,华枫开始打听下一站,也就是名声赫赫的松沪,及松沪武林界的情况。
不过此次打听的对象、内容皆有所不同。
不再像之前在洪门、九华剑派和“普陀三洞”那样,只有目的,并无目标,这次是直接圈定。
对象——松沪,陈家沟陈氏太极。
内容——松沪概况,陈氏太极拳的精要、威力、现有高手数量。
……
或许受诸葛武候影响,华枫行事,每每必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对于交流武功、切磋技艺而言,均是公平同处,无须过多考虑。但地利、人和,却必须弄个清清楚楚。
如此,才能有备无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由于同处华东地界,王一朗、刘书贵、黄龙寿、白龙禧以及洪门、九华剑派、“普陀三洞”三家的长老,对松沪以及陈氏太极的情况,知道得自然要比华枫强得太多。
……
华枫知道松沪,知道陈氏太极,还是在与恩师龙世尘的闲聊中,略知皮毛,也仅仅是一知半解。
只知道松沪经济发展极快,乃当今大明王朝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只知道陈家沟陈氏太极,传承源远流长,武功极为了得。
但究竟怎么个重要法?厉害法?却无从得知。
这对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华枫来说,显然不可接受,是以才要问个清楚明白。
毕竟,他们此番前往,主要目的就是交流武功、切磋技艺。至于观摩见学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不过是附加动作。
他可不愿“武林十七侠”,摸爬滚打数载,好不容易搏来的偌大声名,葬送于松沪之地,断送于陈家之手。
……
王一朗、刘书贵等人见问,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七人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
有讨论、有争执、有共识,反正杂七杂八的直说了一个多时辰,方才结束。
华枫除了偶尔询问几句之外,一直不动声色的端坐静听。
其沉稳之态,让王一朗七人,也是暗感佩服。
最后,经过汇总归纳,对松沪,对陈家沟陈氏太极,华枫得出如下结论。
……
先说说大明王朝的经济中心——松沪。
松沪在大明王朝中叶,已成为海内最大的棉纺中心,所产布匹行销宇内、远销海外。
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规模更加宏大,天下半数以上棉纺,均出自松沪。
几有垄断天下棉纺之势!是为松沪的支柱产业之一。
松沪的另一支柱产业,乃是航运业。
时下掌权的松沪官府,极有远见卓识,命人在宝山临海处,构筑土山、设置烽堠,以利于船舶出入长江。
不过短短数年,航运业与棉纺产业,很快形成互补之势,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使得松沪的名气越来越大,其独一无二的商业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
而且,还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港口。
必要时,可用于出兵海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