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合纵下(1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中原最大一次盟会么?”从议事的殿堂里出来后,酒色过度,眼袋很大的乐溷擦了擦汗,整了整头上的卿士冠冕,问旁边的子贡道。

“不是。“子贡态度恭谨,曹国共和后,除了仅剩维持治安的守卒,武装已经削除殆尽。他要在宋、鲁、卫之间求生存,除了背靠赵氏,力求与诸侯平等相处外,就是在交往时尽量谦虚,持恭谨的态度了。

宋国执政乐溷不学无术,不通典史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子贡耐心地解释道:“十七年前,也就是范献子担任晋国执政刚刚三年的时候,应蔡国的诚恳请求,召集诸侯,合兵讨伐楚国。是年春三月,晋、宋、鲁、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7国国君,加上齐国的国夏,共计18国代表,在召陵集会,周天子的卿刘文公也亲自莅临,这是平王东迁后,最大的一次会盟。”

“原来如此,这么说来,此番宋、鲁、卫、邹、曹、莒、滕、薛八国参与的陶丘之会,与过去的大盟会里,也算不上什么,更别说燕、中山未来,天子的使者还直接去了邺城。”

未能超越前人,乐溷有些意兴阑珊,不过子贡的恭敬,却让他心里对曹国越俎代庖主持八国盟会,商议如何助赵的举动消了气。毕竟是出自赵无恤的命令,而子贡中立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也让他成为协调各国兵卒和物资调动的最佳人选。

只可惜,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认为。

“这场盟会应该放在卫国或者鲁国举行,怎能让曹国这些商贾居中协调?”稍后出来的赵伊盯着前方子贡的背影,对同宗的赵广德抱怨道。

他们两人托了赵无恤的福气,从大夫一跃成为一国之卿,如今相当于卫、邹的首脑,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尤其赵伊,卫国在去年的旱灾蝗灾里没受太大影响,卫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只要统治者不要太作死,让百姓好好春耕秋收,只用了一年时间,卫国的情况已经缓过来许多,商业贸易也在逐渐恢复,这还多亏了卫渠的开通,以及赵无恤念在自己人的份上,降低了勒索。

于是赵伊雄心勃勃,颇有一番好好治理卫国,让朝歌取代陶丘成为新的中原贸易中心之愿。可惜陶丘也不落下风,开始挖掘“深沟”,在商贸上,两个城市竞争十分剧烈。

所以赵伊对曹国人并无好感,更别说曹国的制度在中原别具一格,若非赵无恤庇护,容许这个异端共和国的存在,早就被周边国家灭之而后快了!

“是为了方便宋人吧,毕竟此番鲁、宋当为攻齐、攻郑的主力。”赵广德猜测道。

赵广德和子贡素有交情,十多年前赵无恤离晋时二人就相识,这么多年过去了,子贡将陶丘经营得井井有条,为赵氏势力创造的财富是数不清的。赵广德在陶丘有产业,连接陶丘和泗水的运河挖开后,他执政的邹地也会因此获益,所以赵伊的抱怨,他嘴上迎合,心里却不以为然。

不过他明面上必须和赵伊站在一起,因为这次参与陶丘之会的各国里,鲁、卫、邹名为诸侯,实际却算是赵氏分支管辖的郡县,与赵无恤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然要鼎力支持。故而他们需要团结,做出拱卫赵氏本家的姿态来。

抱怨完后,二人都一齐停下脚步,等待稍后出来的侄儿赵操,他已经十岁了,虽然身板依然撑不起卿士的衣冠朝服,但举止越发得体,盟会上虽然发言少,但每句话都能做到不失礼,鲁国人已经习惯了有这么个弱冠将军。

赵伊赵广德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赵无恤将他们放到卫、邹,无非是作为拱卫鲁国的左右两翼,鲁国才是赵无恤在东方的根本所在。

而即将到来的大战,比起刚刚从毁灭边缘恢复过来的卫、邹,鲁国才是东方战场的主力。

此外宋国也是不亚于鲁国的战力,而居于天下之中的曹国能充分协调物资。两国对于战争也持积极态度,子贡长期为赵氏之臣,现在也是赵无恤的钱袋子,自不必说;宋国那边,乐氏作为赵氏的姻亲,还多次被赵无恤所救,遇到战争自然要出手,更何况这次招惹赵氏的,还是宋的死敌郑国。

这就是此次盟会上有资格发言的五国,其余莒、滕、薛三国,只是凑个人数而已。

虽然八国之间各有不少矛盾,但在凌驾其上的赵氏一声令下后,都开始准备进入战争状态,不敢拒绝。

他们信誓旦旦,在陶丘建立同盟,除了这八国外,更有路远未能及时抵达的燕国、中山国,还有不愿意来陶丘,直接去了邺城的周室卿士,都加入了同盟。算上主盟者“晋国”,十二方按照燕、中山、晋、卫、鲁、曹、宋的排列,大致是南北分布的,故与四国“连横”相对,称之为“合纵”!

……

“十二国合纵,其中更是有天子迫于赵氏压力,派单公来邺城亲自表示支持之意,光是声势而言,比四国连横大到不知哪里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