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6章 来一场歌剧赞美我贺gaga825盟主(1 / 2)

加入书签

《遇仙降》里头涉及到很多古诗词的翻译,因为送展版本是中英文双语字幕,否则对外国观众就太不友好了。本来在文化和叙事上就有很大的隔阂,然后连台词都看不懂,那离场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剧组请到了一位真正的大师。

叶嘉莹先生。

这位教授唐诗宋词超过一甲子的诗词大家,在剧组托人找过去,说在拍摄一部有诗词元素的电影,想要请她老人家帮忙翻译一些诗词时,年届90余的叶先生一口应下,非常认真严谨地把电影里出现的那些诗词都翻译了一遍——哪怕其中有些她此前已经翻译过,这一回也重新做了修订。

电影最后,也就是观众们热烈鼓掌那会儿,其实后面就有个特别鸣谢,叶先生也是位列其中。

所以这位外国观众,会被翻译过来的古诗词所倾倒,确实不能算什么意外之事——文字之美总是想通的,就如同很多大作家的作品,总能在全世界不同文化里获得共鸣,哪怕很多外国人看的都是译本。

“有机会还是要当面感谢一下先生。”

杨如意点点头。

第二位接受采访的,是个年轻一点的女人,大约三十岁左右吧。

“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动人,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太中国,但故事的核心依然清晰。尤其是那位支教的女老师,她是个全职主妇,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却又那么坚持去支援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我觉得她本身就代表着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其实跟男主角,还有小女孩一样,也时常困惑于自己的生活,但大部分人选择妥协,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跟从本心去做,比如一些社会服务,一些慈善,或者环保事业等等。

男主角接受她的劝导,其实也是一种和世俗,和大部分人和解的象征。我认为这对于现在的世界很有价值,因为大家都越来越偏激,越来越极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那么多敌人,相互理解、沟通、和平和坚持原则,才是真正寻求和谐的钥匙。”

她的观后感,有一些包括季铭在内的很多主创没有去想到的点。

电影的魅力其实也是如此,一个丰富的故事,总是有无数个面,观众都能从其中一个,或者若干个,得到自己需要的思考良机。

季铭也颇为受益。

第三个接受采访的,终于是个男的了,半长的卷发。

“电影非常不同,我看过《花样年华》《霸王别姬》,它们都非常惊人,但那总是一个昏沉的,阴郁的中国,好像很少能够在中国电影里看到真正开阔的,洒脱的东西,但《遇仙降》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尤其李元在山峰上念诵中国诗歌的时候,那种中国的意味,扑面而来,让人感到非常新鲜。

中国那么大,那么悠久,那么多人民,我觉得她一定有更多可以书写的故事,和可以展现的方面。一定不会总是贾章柯,或者王嘉卫那样的。或许这部电影整体上还不如那些最好的华语片,但我认为它开启了一个很好的头,即越来越多元的中国,能通过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季铭眨眨眼:“肯定是6台筛选过的,哪儿能那么巧合,给他们碰见一个中国电影爱好者。”

不过这位爱好者说的话,倒是让他想到了昨天放映结束之后,贾导跟他说的话,他有点兴奋,认为这部片子有很中国化的部分,值得继续发掘下去,他特别希望能看到更进一步的新作品。

这话倒是跟季铭说的成分比较多。

因为这种风格,大部分是在表演上的,剩下一小部分在电影的基调上——总体上是美的,干净的。连他们坐着去县里比赛的小巴车,虽然有些破旧,但都干干净净,甚至有一些独属于当地特色的小设计,比如遮阳布,都是蜡染的。跟贾章柯的电影世界,截然不同。

季铭完全没有考虑这一点。

他当初在演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正如徐铮所说,只是他觉得应该那么演——而且太难了,那一段是真的难。最先拍的一版其实已经很不错了,非常动人,但是后来文导又补拍了一场,而且后一场大部分都被剪了进来,可见她的满意程度。季铭第一场上的表演已经是极限程度,到第二场再来演绎,就超出极限了,拍完之后甚至休息了一整天,一句话没说,完全被榨干。

那么高难度的表演,就很难再去想东想西了,越是纯粹,越是成功。

被贾导点了之后,季铭再回头去想。

还是觉得没有那么夸张,《遇仙降》的中国是不同于很多华语电影的中国,这是对的。但也许就是这种新鲜感,误导了贾导。而且季铭也不觉得,有这样的中国电影和那样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肯定是复杂的,丰富的,只在乎于国外的观众观看华语片的机会太少,才会产生各种刻板定式。

不过说到底,能够把中国电影不常见的一面,成功展现在戛纳,也是个成就了。

第四个评论者是个中国人,是一位影评博主,说的就相当流畅了,好的不好的,突出的和遗憾的,从导演的意图,种种隐喻暗示,人物设定的用心,再到季铭的表演,和一脉相承的情绪流畅度。

“……肯定值得一看,有别于类似题材的所有其他电影,点到即止,有观点,没有宣教;有态度,没有批判;有和解,没有放弃;有改变,没有随波逐流。我觉得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有自己一些所得吧。”

硬是要得。

最后一个人出来的时候,季铭都乐了。

“怎么采访到他的?他英语不太好啊。”

“可能是后期翻译的吧。”

不是别人,就是看完电影的安德里,显然六公主的记者也是知道的,介绍的时候一行小字——“竞赛片《幸福的拉扎罗》主演安德里·阿诺·塔迪奥罗”。

安德里有点羞涩,他跟季铭是同龄人,但显然没有季铭这么丰富的经验。

季铭怀疑是他那双眼睛让记者给他挑出来的。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宗教天使或者圣子那一类神灵拥有的眼睛,幽深而包容。

“我觉得电影很好看,Ming的表演也非常惊人,从开始到最后,我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物他的内心变迁,是那么清晰,那么自然而然,那么流畅,无论是相对安静的一些戏份,还是更剧烈的那些戏份,其实都能够让我感受到他的表演能量。”

很给面子的安德里,大大夸了一把季铭的演技。

“你们都是影帝的竞争者,你认为他拿影帝的可能性高么?”

“我不懂这些,也没想过拿影帝,我肯定拿不到的。”

很直接。

季铭笑了一会儿,摇摇头,想着看完《拉扎罗》,得商业互捧一下。

“国内的一些评价,你自己上微博翻一翻,我们的翻译这边一起,找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期刊报纸的评语,《电影手册》《综艺》《纽约客》都对电影做了评价。”

季铭放下pad,走到窗户前,伸了个懒腰:“场刊只有2.8分,我以为至少得有个2.9,不得跟《江湖儿女》别一别啊,哈哈。”

杨如意小小翻了一下白眼:“目前为止,这个数字排在第四位,整体上应该能在上半段了,可以了。你看看《太阳之女》,昨天搞得那么夸张,结果1分,居然是1分,我看那个场刊上,有好几位影评人,打了个X,等于是0分。”

“你这人就是看不得人家好。”

“那你别笑的那么开心啊。”

“哈哈哈哈。”

真的是开心,多谢《太阳之女》了。

同样是女性导演的作品,同一天首映,《遇仙降》是正常节奏,《太阳之女》则吸引了众多目光,声势极为浩大,连文晏都得去给她们捧场,对比之强烈,在当天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位记者在推上评论:“两位女导演截然不同的待遇,让人感受到今天戛纳的ZZ正确是多么荒诞。”

等到今天场刊评分,各种评论完全出来之后,那个对比就更是强烈了。

一位有份在场刊打分的影评人,直接说:“假如我先看了《太阳之女》,然后再看《遇仙降》,我会给它打3分以上。”

另一些人的批评就更加直接:“女性导演应该如何对待电影,《遇仙降》给出的答案,比《太阳之女》要好太多。通过不同于男性导演的独到视角,和有别于男性导演的,更细腻、敏感、饱满的镜头语言,来讲述一个温暖的,带来的思考的关于现代人内心的故事,远比不断地用直白的标签,愚蠢的呐喊,甚至是平铺直叙的传教来获得存在感,要更加有诚意,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太阳之女》和《遇仙降》之间的差别,就是女拳和平权之类的差别。”

“请不要将《遇仙降》带入到《太阳之女》的争议当中,那对这部诚意十足的电影非常不尊重,尤其是导演和主演,他们如此坦率而尽心竭力地讲述了一个真诚的故事,绝不应该和虚假为伍。”

不是我们太优秀,全靠同行衬托。

心旷神怡的季铭,一扫评分不太高的阴霾——低一点就低一点,九人评审团从来不根据场刊评分给奖,这已经是多年来的真理,大热倒灶的事情不是一两回。去年最高分的电影有3.7分,是纪录性的一个数字,但最后仍然颗粒无数。

无关紧要啊。

在看国内评论之前,季铭还是先看了欧美地区媒体的简报,相对内容少一点,先易后难嘛。

“咦,意大利的媒体不少啊?”

几份报纸,还有电影类的刊物,基本都在了。

“对,”杨如意也有点困惑的喜悦呢:“意大利人好像真的从红毯就开始特别喜欢你了,我请翻译帮忙介绍了一下,发现普遍都是好评,而且也普遍集中在你的表演上。你看得懂意大利语,所以就没给你翻译出来。”

“做得好。”

“啊?”杨如意,还有具体经手的林冉,都有点懵逼,不干活还好了?

季铭点了点这些报纸:“这个你们就不懂了,我的词汇量主要集中于文艺领域,你想想看意大利歌剧,全是夸张的不得了的爱啊恨啊,赞美啊,那小伙子看见小姑娘,立马就唱,你就像这世间独一无二最美的花朵,无数的鸟儿都为你倾倒,你听啊,连风都在大声赞美你,啊,这世上怎有如此美丽的女人,你听啊,连海浪都在为你疯狂,掀起这滔天的巨浪,啊,这世上再没有比你更美的人了,啊我的姑娘,让我进到你的闺房,把生米煮成熟饭吧。”

噗。

欺负人不懂歌剧歌词是不是?

“真的,接下来就该是棒打鸳鸯了,最后基本上至少得死一个吧,另一个还要唱一番如何如何悲痛,顺便再给对方赞美一遍。”季铭一本正经:“所以我对这些赞美的文字,是最熟悉的。而且看着看着,我脑子里还能自动补上音乐,甚至补上一台歌剧。哇,你们想想看,脑子里有一台歌剧在赞美我,这种享受,如果你们翻译了,岂不是嗝屁了。”

瞠目结舌。

老板总是在不断地刷新他们的下限。

“……您喜欢就好。”

“不错,你们该忙忙去吧。”

季铭的经纪团队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那些行程满档的明星,时尚活动、各种单元、各种红毯,各种访谈,写真拍摄,约局……每一个活动,经纪人都得忙个半死。季铭基本没有这些,杨如意她们的工作量就比较小了,甚至还有时间约着去逛逛戛纳小镇,买点纪念品啥的。

不过这会儿没事儿也得走,不能打扰老板一个人享受歌剧。

《晚邮报》的小标题“一座宝藏:Ming的竞赛电影戛纳首映,表演征服观众”——“开幕式红毯上惊鸿一走的中国男演员季铭,昨天再度走上戛纳红毯,为自己的竞赛电影《遇仙降》首映会吸引了众多目光,全新的造型和气质,一改开幕红毯的深邃迷人,为了配合电影角色的气质,昨日红毯上的季铭,是一个阳光逼人,气质纯净的少年人,但同样令人心生愉悦,并好奇这座东方宝藏,身体里到底还有多少个不一样的精彩灵魂……

《遇仙降》的故事……必须提及的是,季铭在电影里的表演,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流畅的情绪控制,同时还展现了他极为惊人的一些表演特点。影评人瓦丽莎甚至告诉本报,男主演的情绪某种程度上,甚于剧情衍进,而成为整个电影的核心主线——这种单纯以主演内心情绪变迁,作为一条主要剧情线的表演方式,是非常难,也是非常惊人的。她认为凭借这一完全新鲜的表演方式,季铭并非没有可能拿下最佳男演员。”

《新闻报》,《最佳电影》等,也有类似的评论。

看完之后,季铭确实非常愉悦,人啊,都是喜欢听好话的,甭管是谁,自我控制力再强的人,他也会因为好话而感到开心和幸福——季铭现在就很幸福。

事实上,他的表演确实是极少差评——目前看到的评价,对他的表演,有些说的少,算是觉得一般。有些类似意大利的媒体,就写的长篇大论,是非常肯定,但还没有见到说表演很烂,毁了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过通常来说,对戛纳参展电影的评价,是符合欧洲电影评论特点的,就是“作者论”,也就是“导演中心论”,很少会把电影的失败归咎于演员。

当然,最多的赞美也属于导演。

最佳导演的奖项,是第二级奖项,但金棕榈其实就是更具含金量的导演奖——提及金棕榈,一定是某某导演的金棕榈,不会单纯是什么出品人、制片人之类的。

文晏导演作为第一个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华人导演,在这里受到的关注不会比季铭更少。

但国内的评论,就不遵守这个评价标准了。

《遇仙降》的首映,是国内的下午一点半开始,三点半不到结束的。所以当天晚上的六公主“中国电影报道”栏目就重磅介绍了这部电影,除了季铭刚才看到的那几个观众的采访片段,尤其安德里的之外,还有更多的引用和六台记者“成一”和“菲菲”给的评价。

“文晏导演,季铭领衔主演的艺术片《遇仙降》法国时间早晨7点30分在戛纳首映……本台记者采访了几位观众……我们注意到一些影视快讯……记者成一也观看了这场首映。”

成一着重说了季铭情绪外放式的表演方法:“……因为除了季铭和齐西之外,这部戏的其他小演员都是当地学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并没有专业演员的功底。所以跟小孩演戏总是很难的,尤其还是一部文艺片。那么整个戏看下来,尤其是李元和王小花这一对互为参照的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一点也看不出尴尬,或者稚嫩来,非常天然的同时,又有很强的戏感,这应该就得益于季铭那种外放式的表演特点,他在通过释放自己的情绪,来引导或者说刺激着对手戏演员的表演,从而使对手戏非常的灵敏,有一种条件发射的自然而然的感觉。我认为季铭的表现是非常好的。”

菲菲则更为注重整体观影效果,最后也提了一点季铭的表演功力,感觉还是被震撼到。

显然,六台是把相对不那么正面的部分给剔除了,这也是一个通病,好的一定得都是好的,说两句坏放一块,那就不能接受。其实没什么大意思。

节目这一段的最后,还有徐铮、贾章柯接受采访,比较简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