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4回敬(1 / 2)

加入书签

话别时间结束,步夫人红着眼眶亲自为女儿盖上红盖头。

这时候步大嫂上前。她接过丫鬟手里的一颗红透的大苹果,放进新娘手中,低声交待,“送入洞房前,不可将它放下。”这是规矩。

新娘子带着哭腔说道,“好。”

新郎官古瑞星已经到了,正在前头的正厅等。喜婆忙道,“新娘子该动身了,要与新郎官拜别长辈。长辈那边可是安排好了?”

步大嫂对步三嫂子和步四嫂使了个眼色,然后说安排好了。

步三嫂与步四嫂便左右扶了一脸不舍的步夫人,先一步把步夫人扶去了正厅。新人的拜别礼要在这里进行。

不多时,新娘子由丫鬟扶着来到正厅。此时新郎官已经在正厅听长辈训话了。新娘子到了,一对新人便向坐在厅中的步大将军、步老夫人行跪拜礼。在得到祖父祖母的祝福后,他们再跪拜步将军与步夫人。当爹娘的,一脸不舍地看着女儿,说了一些祝福话。这拜别长辈的仪式便完成了。

步七,步飞鹤,比步语嫣大两岁的少年。今日,他要把唯一的妹妹背上花轿。喜婆说新娘子该启程了。步七便走了过来,蹲到新娘子面前,“妹妹,七哥背你。”

步语嫣喊了声七哥,趴到了步七的背上。步七稳稳地背好妹妹,扫过坐在首位的祖父祖母及爹娘。长辈点头,他便不再犹豫,红了眼眶背着妹妹往外走。

步六却是手臂搭到新郎官的肩头上,低声说道,“小子,放聪明点,嫣儿可是有七个哥哥。”

古瑞星忙喊着六哥,一脸的讨好。

新娘子被背上了花轿,旁边自有丫鬟放下轿帘来。

古瑞星亲自塞了一个鼓鼓的绣有喜字的荷包给步七。

步七倒是对荷包没意见,但对别的有意见,“小子,怎么不叫人?”他是背新娘子的兄弟,他若不满意,这个花轿不能起。

古瑞星心说,就知道你小子要刁难我。但他脸上不显,开口喊人,“七哥。”按说,他比步七大,不应该喊步七哥哥。可步七是新娘子的哥哥,于是这个称呼就有些别扭了。他不愿意喊比自己小的步七哥哥,但步七坚持,还在这种节骨眼儿上让他喊,他能不喊吗?除非不想娶亲了。

这声哥喊的,让步七觉得心里舒坦极了,于是他笑咧了嘴,“哎!”答应的那才叫一个欢快。

喜娘见娘家这边的满意了,便满面笑容地甩了手中的帕子吆喝,“新郎官上马,新娘子起轿。”

在鞭炮声中,迎亲队伍接了新娘子离开步大将军府,不紧不慢地往古大将军府上走。步家兄弟除了步大、步二和步五,其他四兄弟骑了马亲自送亲顺便护送嫁妆。步家为步语嫣准备了一百抬的嫁妆。这个规格在京城是相当有面子的,但在权贵中又不是太招摇。其实这只是表面。步语嫣的这一百抬嫁妆,那可是抬抬贵重,全是好东西,那份量都赶上一百五十抬的嫁妆了。而一百五十抬,则是最高规格的嫁妆,也只有王府、侯府才有的规格。皇家嫁公主,也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抬,这是当今圣上设的限。

青舒姐弟三人既是新娘子这边的贵宾,亦是新郎官那边的贵宾。迎亲队刚离开,步府还来不及派人护送他们姐弟三人过去,古府特意来接人的便到了。迎亲队要特意绕完半个京城才到达古大将军府,而青舒他们则不用。因此,后出发的青舒姐弟与步五他们比迎亲队差不多早两刻钟就到达了古大将军府。

古大将军府府门洞开,先一步到达的青舒姐弟与步五被古瑞星的嫂子们热情迎接。步五被古瑞星的两个哥哥拉走了。青舒被古瑞星十四五岁的两个堂妹带去招待了。青阳他们自然也不会被怠慢,早有几个同龄的男孩子带他们玩儿去了。

喜庆的气氛中,时间过的快。迎亲队到了,各种仪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青舒还被古瑞星的两个堂妹拉去看了一回新人拜堂,同时也看到了与同伴玩儿的高兴的两个弟弟。

待新娘被送入了洞房,青舒再次移了阵地,被请去了新房陪新娘。

新房里聚了很多人,差不多都是年轻小姑娘,只有几个是成婚不久的妇人。多数人只是过来看看,说几句话便移去他处找平日里相好的说话去了。人们来来去去的,前头越来越热闹,于是新房这边不怎么来人了,只剩青舒和古瑞星的堂妹古清秋陪着新娘子。

终于清静了,青舒暗暗舒了口气。这里也没有外人,青舒便问坐在新床上的新娘子,“饿了吧?这就给你弄点吃的,给你垫垫肚子。”

头上的红盖头还在,这是晚上新郎官进洞房的时候才可以掀的。视线被红盖头挡着,步语嫣感觉闷的不行。一听可以垫肚子,她立刻有点撒娇似地对青舒说道,“还是舒姐姐心疼我,再不吃点东西垫肚子,我可是要饿晕了。”

噗哧一声,古清秋忍不住笑出声来。

青舒也笑了,“哪有你这样的新娘子?一点都不矜持。”而后让小杏端了桌上的点心过来,她伸手从盘中取了一块儿点心,拿帕子兜住,再塞进步语嫣手里,“吃吧!”拿帕子兜住,是为了不让点心屑落到新娘子的身上,弄脏了新娘子的衣裳。

步语嫣饿坏了,也不管古清秋是不是会笑话,立刻吃了起来。怕她噎住,青舒又吩咐丫鬟端来了茶水。点心和茶水都是现成的,是用来招待过来看新娘子的客人的。这倒便宜了步语嫣。

古时,早起不给新娘子吃东西、不给喝水,不是要虐待新娘子,而是为了不让新娘子在出嫁路上出状况。这个状况自然是指方便。新娘子在半路喊停要方便,那是很丢人的事。再者,古时,远嫁的多、近嫁的少,路途中停下后出事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为了极力避免这种事情,才有了这个规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