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欢 第186节(2 / 2)

加入书签

他遂向姚欢温言道:“你们从酒坊回来的第二天,我送邵兄下山,他与我说,目下的时疫,不像瘟病,更像寒热疟症,我也正作此想。治寒热疟,有医方乃用酒与胡椒煮后,涂擦周身。邵兄因见我家宅院中有今岁刚打下的胡椒,便托我试制药剂。”

姚欢心头一振。

原来此世,对这些懂医的男子们来讲,疟疾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业务盲区,无非叫法不同罢了。就像当初辽国使者萧知古对花粉过敏,苏颂称之为“咳逆”

自己一个泛泛之辈的现代来访者,实在不该小看古人的知识与临床经验储备呀。

至于苏轼在白鹤峰的新居里种有胡椒的情形,姚欢初来乍到时,便发现了。

两晋隋唐时,胡椒作为舶来品,在中原大地上一直顶着“金贵”二字,须权贵或大富人家才用得起。到了宋代,因海外贸易发达,加之许多宋人都有调香的嗜好,胡椒入舶量陡增,尤其在广州至泉州一带,较之前朝常见了许多。

广南东路和福建路,甚至已出现了胡椒种植地。

姚欢此前请教苏轼得知,苏家的胡椒种子,乃由前任广南东路提刑、苏轼表兄程之才所赠。

后世的研究,治疗疟疾的良药只有奎宁和青蒿素两种(奎宁因疟原虫的演化而渐趋失效)并无胡椒。

但姚欢寻思,就算酒煮胡椒这个外服的药方,对疟疾病人只有缓释、没有根治的作用,苏过愿意配合邵清的态度,至少说明,他也对父亲苏轼只推崇圣散子方抗疫,心知不妥。

姚欢于是直奔主题:“小苏学士,你今日才来取酒,是否因为,苏公一早,也下山与詹知州商议治疫之事?你总算可以避开苏公,来制新药了。”

苏过眉头一拧,面容现了沉郁之色。

不过,那份微愠,分明只是为了覆盖无奈,而非对于姚欢的怒意。

姚欢欠身道:“此话确实冒犯了,但小苏学士,在我想来,救人性命,难道不是眼下最应当虑及的吗?苏公的圣散子方,从你叔父到二兄,还有你与邵清,你们这些懂医之人,都晓得方子不对症,为何还要对苏公遮遮掩掩?”

苏过打断她:“姚娘子,家父绝非量狭之人。”

“那就与公直言。”

“不能直言,”苏过冷冷道,“当年御史李定和舒亶,欲置父亲于死地,除了诗案,还牵扯上他在杭州出任通判时以圣散子方驱瘟之事,指斥父亲如庸医般,害人无数。此乃诬陷!当年杭州初春大疫,州府出面施药,圣散子方明明救活了千余人!”

苏过说到最后一句时,口气忽然有些激越之象。

姚欢盯着苏过。

苏轼的儿子们,苏迨和苏过,她觉得,都是骨子里的儒雅之人,没有分毫虎狼鹰隼的暴躁凶戾之气。

尤其是苏过,在未被改写的历史中,今岁春初,苏轼应该被贬往海南,而苏过就是那个默默地、平静地挑起一担书,陪父亲登上海船的小儿子。

可苏过此刻的反应,已不似他寻常的温和模样,倒更像是模仿父亲苏轼受到刺激时的表现。

这位性子柔顺的孝子,从前劝阻父亲时,见过父亲霎那间失控的情景吗?

姚欢不由喟叹,人非圣贤,谁都有脆弱的一面。

即便豁达如苏轼,有些事,大约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乌台诗案的阴翳,在老人心中,似乎终究难以彻底散去。

苏过见姚欢目露惊异,愣怔无言,这好脾气的苏家三郎,陡然又有些愧意上涌。

他定了定神,缓和了口吻道:“姚娘子,邵兄办事稳妥,你应比我更清楚,也应比我更相信他,相信他自有法子,说服詹知州,换药方。”

姚欢点点头,指指苏过手中的酒坛,道:“这酒,也分我一些制药吧。小苏学士,你随苏公居于杭州时,可知晓西湖边的抱朴道院?”

“听说过,乃东晋高士葛洪炼丹之所。”

姚欢道:“葛洪还是医家,他写过一本医书,《肘后备急方》”

数日后,一个燥热的伏天之夜刚刚过去,大清早,朝暾初起,尚未光焰炽热之际,白鹤峰苏宅,便传来急切的拍门声。

王参军黎明催马上山,来报信。

先于家中老仆起身应门的苏过,见是王参军,顿时露了惶恐之色。

王参军忙道:“小苏学士莫心焦,苏公安好,是……”

他望了一眼靠近柴房的院子,愁道:“我是来接姚娘子下山的,邵医郎他,染了瘴疠!”

……

惠州官驿门口。

姚欢跳下马车,浓重的香药气息,扑面而来,比一路行在街上时所闻到的,更为猛烈。

眼前的榕树下,支着数口大锅,咕嘟嘟地熬煮着同一种配方的草药。

盛夏季节,日晒如烤,药锅边更是热气蒸腾,但依然有抱着膀子、打颤不已的百姓,呻吟着,步履蹒跚,往药炉靠近,试图挣脱彻骨的寒冷。

州中的厢军,以及不少僧人,穿梭于病患中,递送新出炉的汤药。

“快喝,喝了发几身透汗,就好了。”

“军爷,师父,我昨日已来喝过汤剂,只缓了片刻,夜里又头痛如裂、身在冰水一般。”

姚欢在短短十来步内,就听了三四回这样的抱怨。

她瞥了一眼其中一个病人,看到他神色痛苦的面庞上,那张发了紫绀的嘴唇,触目惊心。

姚欢顾不得多看,跟着王参军,疾步踏入官驿,穿堂过院,来到驿站深处。

陈设简单的屋中,竹榻上,邵清原本颀长挺拔的身体,在被衾下蜷成了一团。

姚欢上前,见邵清双目紧闭,身子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