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2 / 2)
谢虞现在还不能死,因为严佩要留着她挟制芷阳山部。另外,严佩再如何蛇蝎,还是有死穴的,那就是谢虞,他下不了手杀她。
严华被救回芷阳山,养伤期间,被谢灵旭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责怨他竟然真的是在通魔,而且通的还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谢灵旭已经从儿子谢言处了解了个大概。谢言早就听说了临安城的骆宅十几年前被灭门的事情,那骆离疏必定也在其中,所以严华才会那般地伤心欲绝。
但他从未有把严华被发配之事和魔域新君离疏联系起来,也从未把离疏这个人跟骆离疏联系起来。因为在他心里,骆离疏一直是个女人。所以那天在牢山上,当看到骆离疏一身的男子装扮后,才明白魔域新君离疏就是骆离疏。
谢灵旭听了谢言的讲述后,只能理解到这样的一种程度——离疏装扮成女子,像狐狸精一样把严华给迷惑了,结果当他表露男子身份后,严华仍旧执迷不悟,心存幻念,把他幻想成女子。
谢言的夫人正是那个曾经是骆离疏闺蜜的柳枝,当年听说了骆离疏离世的消息后,亦是伤心了很久。现在忽然被告知,自己的“闺蜜”竟然是魔域新君,惊到半天合不拢嘴,这个闺蜜不仅变了性,还成了大魔王!
严华在听到离疏承认杀了殷素后,就已经肝肠寸断了,他没想到曾经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心狠手辣、毫无原则,连救命恩人都能下得了手。而且他现在竟然成了自己的杀父仇人。
严华为了了解更多的细节,特意去询问了谢言和柳枝,二人把上仙庭里传出来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消息,全部给严华讲了个遍。
关于仙君严禄被杀细节的几种传言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殷素被杀的过程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她是主动上前拦住了离疏刺向严风的一剑,帮严风争取到了被仙兵营救的时间;有的说她拦在离疏剑前,恳求他不要杀严风,结果离疏一怒之下,先把她刺死了,最终严风被仙兵及时救回。
不管哪个版本,殷素死在离疏剑下的说法是毋庸置疑的。
严华越听越难过,难过中甚至冒出些许悔意,是不是当初自己救离疏就是一个错误?
严华在芷阳山静养了些时日,身体上的伤痊愈了,心里的伤疤却无法愈合,悔怨、自责、无奈拧成一根绳,在心里缠绕成许多结,这千千心结中竟然还有对离疏的无法释怀。
一日,谢灵旭带着女儿谢迎风和儿子谢言来找严华,他们要跟他谋划一件重要的事情。
原来,芷阳山部一直怀疑仙君严禄的死没有那么简单,离疏一个人单枪匹马闯进仙居山,盗了秋风剑又暗杀了仙君,如果没有仙界内部的人跟他里应外合,是不太可能做到的。这个仙界内部的通魔之人多半就是如今已暴露了野心的严佩。
严华听了这样的说法,立刻联想到那天离疏来营救自己时,跟卢纲的言谈中似是表明二人有些联系,他们还谈到刚刚见过面没多久。而且这个卢纲是严佩的心腹无疑,他来刺杀自己定是奉了严佩的命。
想到这些,严华的心里又是一沉,他真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可是各种事实依据面前,这一切又不可能不是真的!
最后,谢灵旭把他们的意图跟严华和盘托出。因为据传离疏因有当年离涧血脉的加持,在魔法修习中如日中天,其法力已经超乎想象地强大,如果任由这般发展下去,他帅领的魔族势力迟早有一天可能颠覆仙界的政权,所以必须想办法废了离疏的修为。
谢灵旭之所以提出来要废了离疏的修为,而不是杀了他,是因为要顾及严华的想法,考虑到严华可能舍不得杀他,但他的计划需要得到严华的助力。
芷阳山辖地内有一处知名的、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仙地,被称作绝灵渊,是一处深不见底的幽谷,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修习之人敢靠近此处。
这里之所以被称作绝灵渊,是因为有修为的人一旦坠入这个深渊,若是在十二个时辰之内无法逃出幽谷,无论原来身上有多少法力和修为,都会被渊中释放出的邪恶的迷瘴之气消解散尽。
坠渊之人最终都将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法力和修为的凡人,原来的仙身化成凡身,多年的修为荡然无存,一切回到原点或者倒退。凡人起点的又回到凡人,仙身起点的倒退成凡身。此处亦是仙界惩罚犯罪之人,废其修为的场所。
谢灵旭要求严华协助的事情是,他需给离疏传书一封,约其来靠近绝灵渊附近的地方见面,然后再把他引至绝灵渊处,进入仙家兵将的包围圈,提前埋伏好的仙家兵将发起围攻,将他逼入绝灵渊,以此废了他的修为。
谢灵旭老谋深算,虽然不懂得年轻人之间的情情爱爱,但听了谢言的讲述后,又回忆起那天离疏看向严华的眼神确实很不一般,最终接受了那个颠覆他三观的现实——一个魔域新君亲自带兵闯牢山救的人,又不是亲爹亲妈这样的血亲,那只能是铁杆兄弟或亲密爱人,竟然是后者!
严华开始坚决不同意,谢灵旭又派他的儿子做劝说工作。
谢言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从什么“要顾全大局”讲起,接着又讲到什么“儿女私情暂且放一边”,最后又反复强调,若是计划成功,离疏不会死,人还是完好无损的,只不过是废了修为,变回凡身。
谢言继续强调,这样的情人如柔弱的小绵羊,你只需要用一点点的仙法就能将他制服,想抱他就抱他,想亲他就亲他,他只能乖乖地顺从和听话。这样的小绵羊放在身边岂不是十分地惬意和顺心?
谢言这个曾经的花花公子果然没有白当!
在犹豫了数日之后,严华最终同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