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再世权臣 第311节(第1 / 2页)

“当然知道,但景隆帝并非你叔父。他与豫王,都是太皇太后——也就是当年的秦王妃,与民间男子私通生下的野种!”

“什、什——”苏小京惊骇得失了声。

繁嬷嬷在干瘪的嘴角扯出一个讥诮的弧度:“这事儿,当年秦王府不少人都知道。你父亲信王的生母,也就是秦王的侧妃莫娘娘,正是因为揭发了此事,才遭至报复,被幽囚数年,最后死于秦王妃手中。而你的父亲信王与叔父宁王,也因此被你的祖父冷落了很久。

“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出头之日,景隆帝却借着削藩的名义,将手握兵权的亲王一个一个铲除。你父亲信王被他逼死,罪名是谋反……你听听,谋反!简直可笑!一个窃取了帝位的野种,到底是谁谋谁的反?”

苏小京面如土色,连连摇头后退。

繁嬷嬷尖锐地说:“景隆帝是野种,他的儿子,如今的清和帝,自然也是野种。而你,小主人,你才是正朔龙种!别忘了,你父亲信王乃是显祖皇帝的长子,若非朱槿隚窃位,按理说该当上皇帝的是他!”

苏小京脑中已是一片混乱,信王、宁王、先帝、秦王妃、野种、正朔……无数字眼在脑中呼啸盘旋,发出刺耳的尖叫。他胡乱摇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父亲是谁,我叔父是谁……”

繁嬷嬷握住了他的手,一字一顿地说:“你的父亲是信王朱檀礼,是真正的先帝。你只有一个亲叔父,乃是与你父亲一母同胞的宁王朱檀络。还有小主人你,信王妃在送你们母子离开的那一夜,已亲自为你取名——朱贤。

“朱贤——才是真正的当朝天子。”

第315章 一本鬼话连篇

苏晏吃了大半天的肉刑,又在真气入脉的梳理中倒头睡过一夜,翌日四更起床去上朝,气色竟比前几日忙碌时要好,嘴唇血色充盈不说,整个人便如这三月天的雨后烟柳,透出一股清润之意。

绯衣乌帽,缓步过金水桥、入奉天门广场时,连两侧肃立的大汉将军们都忍不住要多看他两眼。

朝会上照惯例是要吵嘴的,要么官员之间吵,要么官员与皇帝吵。

今日朝会,先是官员与皇帝吵了一波——

朱贺霖因为礼部给先帝草拟庙号为“宣宗”而十分不满,朝礼官发了飙,嫌“宣”字有功业不足之嫌,是贬低了他父皇的政绩。

礼官则据理力争,说庙号因循祖制与礼法,对应的是各位帝王在位时的情况,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定。先帝虽勤政爱民、功业卓著,但在位时间不算长,且因跪门事件处死、贬谪了一大批官员,其中也包括谏官,此举与先帝平素的宽仁相违背,非功乃过,不能不纳入考量。

朱贺霖气得拿內侍提在手里的紫铜香炉砸了那几个礼官,把其中一人的脑门给擦出个大肿包。

苏晏完全能理解他盛怒的点——景隆帝是为了替他铺平继位之路,才设下这个不太光彩的局去钓杀易储派官员,可以说是明知此举会招来文官的恶评,却仍选择这么做。朱贺霖感动于父皇的爱子之心,又怎么会容忍任何人把这一点当做贬低他父皇的理由?

故而他绝不能接受“宣”,并且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美谥——“圣”,同时动用雷霆手段,在与礼官们的口水战中,再一次大获全胜。

“哪个有异议,就是妄图践踏朕对父皇的一片孝心。”年轻的天子面色凌厉地扫视众臣,“那么你们马上就会知道,朕对自己身后的谥号并不在意,无论是‘厉’还是‘戾’,等朕没了,将来你们尽管编排。但只要朕坐在这张龙椅上一日,任何人都休想忤逆圣意!”

这不仅仅是暴君的说辞,更是赤裸裸的暴行威胁——不在乎“厉”“戾”之类的恶谥,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朕要不计一切后果地大开杀戒了”。

此言一放,官员们犹如喉咙里梗了根大鱼刺,吞吐皆不是。

要知道再刚愎的帝王,对死后的名声总会有所顾虑,起码的颜面还是要的。哪像这位刚继位的新君,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皮,若是不遂他的意,宁可拿自己的名声与臣子们的性命同归于尽。

和再不悦也要做足门面的先帝比起来,新君行事风格之粗暴令人咋舌,简直堪称凶残。

但却出乎意料地有效——礼官们再次退缩了。

“圣“就“圣”吧,毕竟先帝是位难得的明君,虽说最后有点晚节不保的嫌疑,但……其实也不是那么严重,对吧?礼官们如此自我安慰。

铭圣宗朱槿隚。

苏晏有些吃惊地睁大了眼睛……在他的前世记忆中,朱槿隚的庙号的确是“宣宗”,为何在这一世截然不同?

他很快想明白了其中关窍:在历史线上,这对帝王父子之间并未有过这么激烈的情感碰撞。估计直到历史上的朱贺霖中毒后死里逃生,最终艰难继位,短短数年后又死于余毒发作,他心里对父亲始终怀有怨意,两人到死也没有敞开心扉,所以才对父亲“宣宗”这个庙号没有异议。

而这个世界的朱贺霖就全然不同了,为了报答父皇的爱子之心,什么痞悍手段都能使得出来。

朱贺霖逃过劫难提早登基,朱槿隚以假死的方式活了下来,连庙号都变了,这就是他这只小蝴蝶扇动翅膀所带来的改变么?苏晏感慨不已。

在他暗自唏嘘的时候,官员之间又吵了几架——

一个是因为廖疯子与王氏兄弟这两路“义军”,眼下正分别北上、东进,有会师北直隶之势。北直隶是京畿门户地带,再往北就要兵临城下了。昔年疥癞之疾,如今已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因此,提督军务的兵部右侍郎方磬因为讨贼不力,遭到其他官员的弹劾,要求换人。但因他是新入阁的兵部左侍郎于彻之举荐,于阁老坚定认为自己没看错人,讨贼失利是因为兵力不足、各卫配合失误,总之是朝廷本身调度的问题,不是方提督的能力问题。

这下又有官员跳了起来,当场弹劾于彻之狂妄自大、抨击朝廷。两边好一通唇枪舌战。

另一个,则是借瓦剌国书要求参礼之事,官员们争论起大铭与北漠的外交策略。因为阿勒坦的崛起,过去的对夷方针已经不适用,将来该如何定位、处理与北漠的关系?

这两件大事,苏晏都没有当众表态。

内乱之事,他知道于彻之是文官中的名将,领兵平乱靠谱,但眼光不一定靠谱,至少举荐的方磬此人在历史上寂寂无名,不像是个能成大事的。可如果他在朝会上同意撤掉方磬,就会得罪于彻之。不如先暗中考察一个更合适的新提督,然后再找于彻之慢慢说通。

外交之事,他更不能轻易开口。因为太强硬,万一激发鹰派们的好战心,恐大铭同时陷入内外战争;太绵软,就会对北漠养虎为患,且难免使人怀疑他是因为与阿勒坦有私交,被旧日情分影响了判断。

苏晏的行事风格一贯是——永远留一条可行的备选,不能把后路堵死。以及不打无准备之仗,看谁手里底牌多,能笑到最后。

而在朝臣们看来,这位新任的弱冠阁老,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淡定与狡狯,像一潭看着浅、实则深的绿水,兴风作浪时能淹死人不偿命。

可要说他无懈可击吧也是瞎话,清贤的官员们大多讲究修身养性,唯独苏晏与同僚、亲王乃至新君都传出过风流韵事,个人作风不太正派,却至今没有翻船……总之,是个一言难尽的厉害人物。

于是“厉害人物”在朝会上的沉默,便也透出了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味。以至于在散朝后,兵部与礼部的不少官员明里暗里打听内阁的决策方向时,把打探苏十二的口风摆在了最前面,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对首辅杨亭。

苏晏没想到的是,他口若悬河时,风头盖过一众朝臣;他沉默是金时,风头依然盖过了内阁诸臣。

由此看来“苏相”这一私下称呼,无论是出于拍马屁还是触霉头,都叫得不冤。

散朝后,清和帝在御书房单独传召了苏阁老。

“这是司礼监按我的意思,拟好的给阿勒坦的回应,你看看。”朱贺霖将一封写在黄帛上的国书递过来。

苏晏展开细看,见基本采纳了他的意见:先是对阿勒坦要把“圣汗”升为“天圣汗”的逾矩行为,表达了不满与谴责之意。接着进行安抚,正式赐封他去世的父亲虎阔力为“平宁王”兼“瓦剌可汗”;赐封阿勒坦本人为“顺义王”兼“北漠可汗”,等于是承认了他吞并鞑靼的合理性。并且许诺,只要他安安分分不升尊号,大铭就会派出最合适的官员去参加他的祭天大典。

“……最合适的官员是什么意思?”苏晏琢磨道,“难道真要派我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