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软件下(1 / 2)

加入书签

此时向unix市场发起进攻的时机也不成熟。

unix软件的用户,都是大型公司,对价格不敏感。除非特殊情况,很难劝说他们改换门庭。平台迁移,光人员培训成本,档案兼容性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另外,魔鬼都在细节上。

不像文件压缩,视频播放器等工具软件,一两个功能就可以打天下。

有过软件产品开发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种行业大型软件,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迭代,经验积累,无法做到真正成熟。

软件开发人员,懂开发,不懂行业需求。编程技巧只能保证程序的编码质量,但解决不了产品的功能完整度,行业的适用性。

那么以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发呢?

这更不可以。

电子专家,半导体专家,他们虽然了解行业需求,但不了解程序开发,甚至不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不能做方面,例如在16m内存里,一次能够对多少个晶体管进行实时计算?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存,采用什么方式,能对上亿个晶体管数据进行处理?

在能做方面,项目主设计师,如果不知道多核并行运算,或者gpu加速,那么软件肯定就不会有类似功能。

软件需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用户只有看到了实物,才会产生新的需求。原来你们可以这样做。但既然可以这样做,可不可以更进一步呢?

只有通过一次次的迭代,软件才会与需求共进步。

————————

更重要的是,在pcba和ic类软件里,数据库的价值还要大于软件本身。

一些简单的电路自动生成功能,高度依赖对元器件的理解。例如许多芯片都有厂家提供的参考电路,用户只要点击,就可以调出使用。

这些数据,一靠时间的堆积,慢慢收集,另一个靠厂家的提供。

这个时代,很多芯片的参考方案,是要花钱买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gsm基带芯片的参考方案,授权费高达数百万美元。

更多的时候,就是花钱也买不到,因为厂家与其它软件平台有独家授权。面对这种情况,难道百图要给这些芯片开发参考方案吗?

ic软件的ip库,也是类似情况。

全彩的第一个tft驱动芯片,就是基于dspip库开发而成。

没有基础ip库,ic软件就是个摆设,谁能从头做起呢?

芯片供应商大都是欧美日厂家,不谈歧视,不谈授权成本,就是差旅成本,都够百图喝一壶。

其他的数据还有很多。例如与后续工艺生产设备的参数优化匹配。主流半导体设备,都是来自欧美日厂商,谁更占便宜,不言而喻。

这些老牌厂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行业经验积累,都是百图公司缺乏的,甚至国内所有工业软件厂家所缺乏的。

中国的eda软件始终发展不起来,不在软件开发,而在数据积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