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危机(1 / 2)
1992年8月
清理三角债基本结束,中国与韩国建交,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
日本,富士
个人电脑事业部,会议室。
“是否要进军便携式pc市场。我们一起商议一下吧!”
“笔记本市场,是一定要进的。这是个新兴市场。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被人甩在后面。”
下面的人纷纷发言。笔记本市场的逼格很高,哪怕是为了产品形象考虑,也要推出公司的旗舰产品。
这个问题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剩下的就轮到产品选型工作了。
“据我们的情报人员收集,今年下半年,市场上会推出笔记本的厂家主要有,ibm,东芝…”
笔记本电脑,作为一个新的蓝海市场,引起了众多计算机厂家的关注。在92年的时候,陆陆续续出现的品牌,已经超过了10家。
“推出新产品的话,我们要主打什么?我们产品的卖点又是什么?”
“我们有很强的模具能力,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更加轻巧!”
“我们的产品可以制作更加精良,质量更好!”
“我们可以在产品外观上下一些功夫,例如推出彩色笔记本?”
很快的,一群靠谱,不靠谱的建议就被摆在了桌子上。
“我们可以把笔记本做得更大!”
一个奇怪的建议,引起了众人的哄笑。
便携式笔记本,最重要的就是便携。大家都在拼命想办法把笔记本做小。头一次听说反向操作的。
计算机零部件,各家到手的东西都是半斤八两。留给发挥的余地不是很大了。
“我说的大,指的是屏幕更大!我找到了12寸amlcd面板的货源!”
“12寸?这怎么可能?这是哪家供应的,我怎么没有听说呢?”
听到了这个建议,一群人立刻就来劲了。这要是真的,还真的是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
“样品是月亚提供的。”
一份样品说明书被送到了桌子上。
————————
冰城
光电科研总部,会议室。
屋里的人,谁也不说话。
“学校那边真派不出人来了?”
“真派不出来了。”
白学成把答案,又重复了一遍。
进入到7月份之后,全彩也逐渐转入了一个正常企业的模式。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一号线,正式进入了量产。
与此同时,二号线,很快也会转入正式生产,为公司贡献新的产能。
二号线的调试速度,相对痛苦的一号线,快了许多。解决了资金这个最大障碍之后,其设备安装调试,几个月内就全部搞定了。
xbm的笔记本,很快就要面世,备货就是必须的。
现在可没有什么在线销售,订单决定产量这回事。任何新产品的发布,第一件要做事情,就是铺货。几万台的现货,就是最基本的需要。
需求传导到上游供应商这里,就需要提前生产了。
————————
一号线的良率,在转入正式生产后,不升反降,现在只是在五成左右徘徊。
从设备的角度来说,继续优化的空间已经不大。有些问题,来自于设备本身的先天缺陷。但是良品率的下降,则来自工人的熟练程度。
设备调试的时候,是一台设备,一台设备调试过去的。各厂家技术人员,与全彩的全部技术人员,严防死守,才实现了最好效果,七成左右的良率。
这种情况,一旦到了操作工人手里,就有了变化。
由于中试线上的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对操作工人的素质要求,相当的高。
这个问题,光电系也有所预期,产线上的所有核心员工,都是从led公司挑选的,经验最丰富的操作员工。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人数。
lcd产线,一条线正常单班生产,就需要接近上千直接操作人员。
一台自动化设备能完成的功能,现在由多台间歇式设备来完成。而每台间歇式设备,它的产量虽低,但是工作强度还要大于自动化设备。它需要的操作人员数目,会是流水线人员的十倍,二十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