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之殇8东西方骑兵大战(1 / 2)

加入书签

面对步军大营里面露出来的黑洞洞的火炮,在得到摩尔多瓦骑兵大营后,艾哈迈德将目光盯向了亚当率领的特兰西瓦尼亚骑兵大营。

亚当这三千骑可算是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的精华,在罗继志的大舅子安德烈继任罗马尼亚国王后,由于其东部疆域是乌克兰和大夏国,其得到了大量的战马,这三千骑是大公国全部在本国青年才俊里选拔的,大公国虽然还有一些骑兵,不过却分散在四处,对于普遍信奉东正教的罗马尼亚来说,信奉天主教的匈牙利、奥地利至少在明面上都是仇敌,若是没有奥斯曼这个大敌,双方都会将对方视为圣战对象。

故此,安德烈也不得不在盆地西部边境设置一些军力,但为了维持罗马尼亚王国,安德烈还是将国内最精锐的三千骑派出去了。

这三千骑的军官有不少是毕业于大夏国的骑兵学校,都是大贵族的子弟,他们的配置也完全是按照大夏国飞龙骑、猛虎骑来的,在尼堪的特许之下,还给他们配置了燧发火枪,当然了,都是大夏国的第一代燧发火枪,连发火枪暂时是不可能给他们的。

不过,当安德烈将这三千骑派出去时,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将领人选,一般来说,这样一支带着瀚海军烙印的达契亚骑兵,应该委派一位曾经在大夏国留过学的将领才是,但是他为了安抚国内几大家族,还是将目前在王国实力仅次于格奥尔格、马太家族的巴托里家族的亚当派出去了。

这巴托里家族可是在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都有深厚影响的家族,连安德烈家族身上都带有该家族的血脉,罗马尼亚王国成立后,安德烈的父亲格奥尔格一世为了防备“勇敢的米哈伊”只能短暂统领罗马尼亚的覆辙,极力安抚国内几大贵族,首当其冲的就是巴托里家族。

但留在罗马尼亚的巴托里家族却是信奉天主教的,亚当也不例外。

故此,当亚当在得知摩尔多瓦骑兵大营(这支骑兵实际上也是由亚当统领的,因为自从最后一任摩尔多瓦大公斯特凡因为亲近克里米亚汗国被杀死后,摩尔多瓦就被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瓜分了,由于瓦拉几亚正处于奥斯曼人的攻击当中,故此,统领摩尔多瓦骑兵的责任就落到了亚当身上)被奥斯曼人夺去后,当即有了新的想法。

“我军没有火炮,困守大营肯定没有出路,而左近的瀚海军都是步军,也不可能出营来支援我军,但出营迎战也不可能,奥斯曼的骑兵实在太多,怎么办?”

最后,他决定在奥斯曼人尚没有聚拢过来围攻他的大营之前逃跑,作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大贵族家族代表,这样做不用说是很丢脸的,他不能明说逃跑,此时,被伊万博贡派过来进行游击战的哥萨克骑兵他还没见到,于是他就对手下这样说。

“诸位,奥斯曼人的骑兵至少有两万人,又刚刚击破了摩尔多瓦大营,还接受了两千那该死的雇佣军,这样一来此消彼长,我军的实力就更加单薄了,此时我军若是困守大营就太凶险了”

“故此,我建议,全军放弃大营,冲出奥斯曼人的包围圈,在外围进行游击战,这样的话既能保证我军不会被敌人歼灭,还能在实质上对瀚海军步军大营进行支援”

还别说,这番话打动了那些从大夏国回来的罗马尼亚将领,也就是几个团长,由于罗马尼亚骑兵稀缺,他们将八百人定为一个团,一个旅就是三千两百人,亚当兼任一个骑兵团的团长,剩下的都是从大夏国留学回来的。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艾哈迈德虽然是战场上的初哥,不过在算计人心上却是一把好手,在亚当骑兵大营的外面本来就有五千西帕希轻骑兵,亚当想要顺利冲出去本来就不容易,当拿下摩尔多瓦大营后,艾哈迈德还从自己的大营里抽调了三千西帕希重骑兵绕到了亚当大营的侧后方(避开瀚海军的火炮)。

这样一来,亚当就只能从瀚海军哪个方向进行突破,但在瀚海军大营附近,一个是已经被艾哈迈德占领的摩尔多瓦大营,一个是艾哈迈德自己的大营,都不是容易通过的。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他倒是希望亚当从瀚海军步军大营方向突破,因为那样一来自己就可以从其他方向对亚当的骑兵进行压迫,亚当惶急之下只能遁入步军大营,那样一来,自己就有机会了。

但亚当虽然胆小,不过却终究是大贵族家庭的人,起码的骑士精神还是有的,在艾哈迈德拿下摩尔多瓦大营的次日中午,按照正常情况应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亚当带着三千余骑兵出营了,他准备从那五千西帕希轻骑兵大营以及刚刚设立不久的三千西帕希重骑兵之间的缝隙里钻过去,并没有选择瀚海军大营方向。

他这样做也是对的,对于骑兵大营来说,由于战马冲出营寨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将马速提起来,两座大营之间的距离就不能太近,眼下就是大约四里的距离。

四里,在亚当看来就是一个大缝隙了,自己先发制人,当速度提起来后就算敌人有所反应也来不及了。

果然,当亚当三千骑从敌人两座大营之间通过时,这两座大营没有任何反应,亚当大喜,赶紧带着队伍拼命朝前赶。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冲出那段缝隙之后不久便又遇到了敌人!

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被过来游击的哥萨克吸引过来了,当他带着一万骑兵抵达此处后,便分出一半骑兵与哥萨克骑兵对峙,另外一半却绕到了战场的另一端,也就是亚当突破的方向!

阿卜杜拉立即带着骑兵对亚当进行了阻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