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突发(2 / 2)

加入书签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在和另一个县长竞争副市长的时候失败了,一气之下他一封辞职报告,撂挑子准备走人。

辞职报告也马上批下来了,政府真的没有想到这也能闹出事儿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当密云的老百姓知道那个县长要辞官时候,今天早上忽然两万多百姓把县政府给堵了起来,不让那个县长走,也不让新的县长上任。

据说场面十分的混乱,很多外国的记者都被惊动了,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已经赶往密云,要知道这是新中国爆发的第一起针对政府的群体事件!

杨小林坐在汽车里面听完之后骂了一声:“娘的!密云县城好像就三万多百姓吧?两万多人出来挽留他,这个县长叫什么?”

陈天华说道:“熊希龄。”

这个名字知道。但是他干过什么杨司令就忘记了,能在自己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这一点他敢肯定。

“既然他有能力,政绩做的也不错,还有老百姓拥护他,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拔他?”

这个问题让陈天华有些气结,摸了一下鼻子说道:“这事难办就在这里!这家伙不是东北的人,也不是北洋和孙文的人,所以看到他的名字根本没人搭理他。”

他这么一说杨小林就明白了,眼睛瞪的大大的也说不出话来。

北京事件之后杨小林为了迅速的稳定局势,下面的那些地方势力他基本上没有去触动,不管是南方还是以前老袁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官员。

这也是他当初没有动孙文和袁世凯的原因。高层上面把北洋和新党一杀了之很简单,但是那会触动全国的许多地方。当年中国局势不允许动这个大手术。

后来的形势发展有点让人惊喜,不管是北洋还是新党,都没有闹事,地方上对中央的政策贯彻的也是坚决,慢慢的这种矛盾淡化了,甚至现在不易被人察觉。

可这并不代表就是没有。

那些地方确实服从中央,可在用人制度上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你想在仕途上面有所作为,你就必须加入某一派势力。比如你如果在广东当官,你就必须是新党的人。你在山西当官,就必须是北洋的人。在北方你想混出一个模样来,你得融入东北的体系。

熊希龄一不是新党,二不是北洋,他还不和东北的人团结起来,想在北京升官,那真的很难。

杨司令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有点的恼火。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次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县长能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而是目前中国的官场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的不完善他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就是在这几年之内稳定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不光周边要稳定,国内也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他一直没去触碰这个问题第一是他不敢在这个时候在体制上动手术,第二是他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一切以发展为重,能拖就拖着,能盖就盖着。

也许日后我们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算找不到,杨小林也想等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国家的水平之后再来解决。

但是现在熊希龄这一下注定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继续盖住可能是不行了。

“星台,你看这件事情怎么解决?”

陈天华马上说道:“熊希龄已经开始平息事态,老百姓据说已经开始散去,但是想让他们以后该干嘛干嘛需要说服熊希龄,让他继续留下来干他的县长,至于怎么解决,再慢慢想办法。”

慢慢想办法也就是陈天华现在也没什么办法了,杨小林不再问什么。

其实熊希龄登上政治舞台还是比较早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曾随梁启超先生搞过变法,后来还追随过孙文先生搞革命,加入过同盟会,但是卫国战争时期他又来到北京帮助袁世凯抵抗俄国军队,他和北洋还有新党都关系深厚,甚至和东北一些要人也有交情,陈天华就和他喝过好几次酒,对这个人也是颇为欣赏。

陈天华在车上告诉杨小林,他曾经和熊希龄说过,不管是想加入新党还是加入北洋,或者东北,陈天华都可以给牵线。不过熊希龄拒绝了,他真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汽车在中午晚上进入了密云,尽管天色已经黑了,街道上已经恢复了秩序,有些老百姓还是不愿意离去,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很多政府人员都在百姓们中间站着,很明显熊希龄处置的还算得当,最少在上面来人之前他已经把事态给最小化了。

车队进城之后马上有人疏通了一条道路出来,汽车慢慢向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开去,陈天华在汽车里面对杨小林说道:“司令,熊希龄这个人脾气有点古怪,到那里我来和他谈。你负责去应付那些记者。”

杨小林很是随意的嗯了一声,说实话他对这个人印象真的不是很好,因为他真的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撂挑子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