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不同意见(1 / 2)
“书记,我们有这个信心。”
沉吟了半晌,刘勇奎率先对陆青云说道。
刘怀林也点点头,恭敬的对陆青云道:“书记,请您放心,我一定配合好刘书记的工作。”他很清楚,依照陆青云的脾气,能够在今天的这个场合说出这样的话来,分明是对自己在曲风县的某些行为不满了。
陆青云默默的看了他们两个一眼,轻轻说道:“希望你们不会让我失望。”
“书记,县政府准备上马一个汽车工业园的项目,我们县委正在讨论这个事情。”刘勇奎见状,连忙把刘怀林前段时间提出的一个计划提了起来,想要用这个方法获取书记的认可,毕竟是他的心腹提出来的计划,也许陆书记能够高兴。
眉头一皱,陆青云诧异的看了刘怀林一眼,然后对刘勇奎道:“我喝的差不多了,你们两个陪我到休息室坐一会儿吧。”
很明显,他是对这个汽车工业园区感兴趣了。
仁庆市已经有了一个汽车工业园区,那是胡光照那几个衙内在南华那边投资建立起来的,规模不算很大,但是效益还不错。
说起汽车工业园,G省实际上是有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的。
G省并不是汽车大省,改革开放前,只有一家汽车生产企业,即海安汽车厂。
70年代中期,国家要上第二个汽车制造项目,即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全国范围内选点,G省省会海安是备选地之一。经过几轮筛选,很多点都被放弃了,海安走到了最后。海安之所以走到最后,可能有几大原因,比如海安四周都是山,便于二汽的隐蔽。海安原来有一家拖拉机厂,为了争二汽项目,省里拨了一笔款,将拖拉机厂扩建成了海安汽车厂,既有工业基础也有汽车制造方面的基础。最终,因为纯战备原因,二汽选址定在没有任何汽车制造基础甚至没有工业基础的别的城市,海安错过了这次发展机会。即使如此,由于省里的投入,海安汽车厂也搭起了架子。当时,海安汽车厂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只是进行汽车改装。
改革开放以后,汽车工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权重一天天加大,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投入向汽车制造倾斜,全国冒出了一批小而全的汽车制造企业。G省也将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海安汽车厂列为汽车生产基地,加大了投入。从此而始,海安汽车制造厂开始转型,生产一种经济适用型小汽车,但因为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弱势,这家汽车厂仅仅只是勉强维持而已。
直到上个世纪末,华夏汽车工业大发展,各地均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G省的领导们坐不住了,提出了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口号,相应出台了一个发展汽车工业的规划,这才有了以海安汽车厂为基础的汽车工业园。
十年之前,陆青云就对G省的汽车工业有过一些了解,那个时候他是准备搞汽车配件厂,让顺安的经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经过详细的了解和计算之后,陆青云却放弃了这个想法,不但如此,陆青云对于全国比拼着以汽车工业为支柱,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华夏经常被称为地大物博,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也确实不错,在陆青云看来,这也只是一个想法罢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便是美国那么发达的国家,也就只有三家大的汽车制造厂,一个华夏,就冒出几十家汽车厂来了,几乎每个省都有几家汽车制造厂,汽车倒是越做越多,就没有人仔细的想过,造这么多的车,将来往哪里卖?
诚然,华夏人口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家庭都有了购买汽车的能力。可购买力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消费承载力。比如2006年的时候,京城的汽车保有量为两百万台,人口不过两千万,这个增长规模仅仅是用了二十年不到,如果换成目标三百万台的话,估计十年就可以达到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将会出现,到那个时候,一个城市如果达到几百万辆车的话,会有什么现象?
以仁庆市为例,如今仅有的十多万辆车,城市已经拥挤不堪,如果有一百万辆两百万辆,城市交通还不瘫痪?这么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华夏汽车工业这根支柱,会达到承载极限,一旦断裂,会是什么样的后果?陆青云不敢想象。
如今曲风县一个县居然提出要搞汽车工业园,这让陆青云不得不提起了警觉,因为这个东西一旦搞不好,就将会成为一个大包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