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3)(2 / 2)

加入书签

萧彧笑着说: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必强求。总会有人愿意为我所用。

鱼儿送上来酸梅汤给大家解暑。阿平欢喜地抱着茶杯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萧彧端了一杯送到裴凛之手里,裴凛之说:你喝啊。

萧彧说:我有呢。

裴凛之坚持:你喝一口。

萧彧只好喝了一口,裴凛之才接过来,就着他喝了的继续喝,完全无视了吉海与鱼儿他们的存在。

萧彧倒是有些面热,回到桌边端着酸梅汤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喝了一口。

裴凛之喝完酸梅汤,问:北边就没人过来吗?

也有,很少,一鸣社连辩论赛都开不起来。刚打完仗,很多人都在观望中。不过王启的族人倒是过来了不少,这两日应当会送族中子弟来给我考校。世家子弟想必能有不少才俊吧,到时候分派到各县乡去锻炼。萧彧说。

裴凛之意外道:那些世家子弟都没吃过苦,只怕没法适应。

萧彧不以为然:就是没吃过苦,不知民生疾苦,所以才要派到基层去锻炼,不然全都是一群空谈家。环境都是人去适应的,若是觉得环境不好,就去改造,这才是人最大的能动性。

裴凛之注意到萧彧的衣服后背颜色略有些深,问:你衣服是不是汗湿了?

萧彧说:嗯,天气太热了,易出汗。

裴凛之有些心疼他:太热的话,就应该叫人给你打扇。府中看来人手不够,要么选一批侍女吧。

萧彧诧异地看着裴凛之,这话他从前可是从来不提的:你确定要选?

裴凛之反问:你不想选?番禺虽然只是行宫,但也应该遵照宫中的规制来。

我认为不必了,我没想蓄养三宫六院。清洗洒扫的人已经有了,帮忙打下手的也够了,就不必铺张浪费了。待以后事务多得忙不过来了,再雇请一些人来。萧彧说。

萧彧并不打算征选宫女,自己又没打算蓄养后宫,选那么多良家女子放在宫中白白耽误人青春么。

裴凛之说:既这样,那便从白沙村中再挑选一些孩子过来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也无家无室,去哪儿都行,还都上过学,练过武,比找外人更令人放心一些。

萧彧一想也是:这样挺好,那给关山写个信,让他从家中去挑选一些过来。

吉海和鱼儿听到此处,眼睛一亮,太好了,又能见到那些小伙伴了。

第二日,王启果然带了一群族中子弟来面圣,顺便汇报一下活字印刷术的进度。

前段时间因为突发战争,原本早就该完工的活字字模也被迫中止。好在雕工和陶工没在战乱中折损,王启心系此事,不等城中恢复正常,就催促雕工和陶工们开工了。

王启将一本用麻绳装订的书册呈上来:陛下,此乃活字印刷术印出的第一本书,请陛下过目。

这么快就出来了?王大人费心了。萧彧非常意外,从他开始做活字印刷到现在也不到两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一场战争,看样子王启对活字印刷是真的上心。

王启躬身说:此乃造福天下读书人之事,臣理应费心一些。

好,好,太好了!萧彧看着书本的成品,内心感慨万千,都说科举制是打通上下阶层流通的渠道,事实上,直到宋朝活字印刷发明之后,这个渠道才算真正打开,因为之前底层百姓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学习成本。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那么旧时王谢堂前燕,就真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第111章 向阳

萧彧问:广州学塾建造进度如何?共有多少学子, 需多少夫子,多少课本?

起奏陛下,广州府共建学塾一百七十二所, 大多已经建成。目前已有五千六百四十七名学子报名,初略估计需夫子三百人左右。课本数量待八月报名截止期后才能确定。王启说。

萧彧又问:到九月开学,尚有三个月时间, 交州能否完成学塾统计与修建?

王启略一迟疑:问题应当也不大。只是头一批学子数量恐不会多。

萧彧说:如此也可, 便劳烦王大人去安排了。

臣遵旨!

萧彧看着站在王启身后的一排王家子弟,说:这些都是爱卿族中才俊?

王启回头看了一眼:正是。请陛下考校。

萧彧看着那群人,一共九个人, 从十几岁到三十几的都有, 都一表人才,不由得笑道:王家子弟果然都是芝兰玉树,欢迎你们来番禺。可愿意在我朝中效力?

年纪最大的一个上前跪拜:王家子弟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笑着说:不用跪拜,起来吧。尚书大人应当也与你们说过我这里的规矩了, 我不喜这些礼仪。都说说自己喜好与擅长, 从前在京中可有任职?

萧彧并不问他们九品中正的品阶,只问他们的喜好与特长, 有什么工作经验。

这些人除了年纪最大的王霖担任过著作郎外,余者皆未出仕,王启算是身居高位了,可见太原王氏在安国也不怎么得势。

萧彧说:正好, 我朝中正缺著作郎, 便由王霖来担任吧,归礼部管。其他几个便都由王大人安排去学塾先担任夫子吧, 待明年三月选拔考试时再与其他学子一并考校。著作郎便是史官。

这个结果不仅令王家子弟十分意外, 也令王启很意外, 他以为朝中如此缺人,他王家子弟都是才俊,随便都能捞个官做,没想到萧彧竟然让他们直接去当夫子。

王启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说:臣领旨。

王启带着族中子弟离开的时候,萧彧说:王大人留步。

等其他人都离开之后,萧彧才说:王大人是否有些疑惑,我为何让你族中子弟去当夫子?

王启低下头:臣不敢妄测圣意。

萧彧说:王家子弟都是才俊,然世家子弟自小锦衣玉食,不知真实的民间生活,所以我想让他们都先去学塾中体验一番广州民生,如此才能真正为民做主。望王大人安抚好子弟情绪。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不已。臣会谨遵圣意,安排子弟去各地学塾担任夫子。王启心里其实也有点儿高兴,他族中子弟都自视颇高,来番禺后,皆有一种城里人下乡的优越感,连他这个族叔都不怎么放在眼中,如今萧彧要打磨这些人的锐气,可不是个好机会。

王启出了府,族中的子弟都在门外等着他,一个胆子大的问:五叔,这陛下是什么意思?不是让我们去做官呢?

王启说: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让你们去学塾当夫子,明春参加选拔考试,再统一安排官职。

我们还要考试?我们都中正过了。

那是那边中正的,我们这边不认。

另一个说:我是先帝的时候就中正的,他不认那位,总要认先帝吧。

王启说:先帝的也不认。两边的规矩不一样,来了这边,就得按照这边的规矩来。上车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