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东马匪(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章 关东马匪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11年,国父孙中山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宣判了清王朝的死刑。

也就在这新旧更迭之际,黄河下游连年灾害。千里平原,颗粒无收;万千百姓,饿殍遍野。仿佛末日,流寇四起;易子相食,民不聊生。

而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北方大地上开始了一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运动——闯关东。

黄沙萧瑟,模糊了远方的落日苍茫。无边落木,凄凉了满目的狼藉荒野

血红色的西边,几声悲怆的乌啼传来,它们安详的落在了一处冻死骨上,茫然的看着那些好似被发配的逃荒者。

他们饥肠辘辘,他们身心俱疲,他们麻木绝望,但是他们还是要继续蹒跚……

逃荒者们要闯过的不仅仅是那横亘在中华咽喉上的山海关,还有饥寒交迫,野兽侵袭,瘟疫横行。当然,还有马贼的掠夺。

这是1931年,辽东奉天府的边界。

北风呼啸掠过,在乡间的土道上,一群拖家带口的人们推着独轮车,向着远方疲倦地跋涉,有滚滚烟尘,从远方席卷而来。

人群中,一位头发枯白的老人面色凝重的望着远方卷起的烟尘,忽然用力咳嗽了起来。他蜡黄色且双颊凹陷的脸庞,和干涩到起皮的嘴唇似乎都昭示着,他的身体已到了迟暮。

其实病重的人又何止他一个,放眼望去,难民中大多都是一种病态的表象,面有菜色,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眼中一片浑浊的茫然,好似这个年代的中华,病入膏肓。

一排长约一里的粥棚,难民们在粥棚前排着长龙,人人面有菜色,瘦骨嶙峋,甚至有的人在排队的时候便再也熬不住,倒了下去。

人群中,有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身上的衣服虽是粗布,却颇为整洁,人生的面相端正,一脸正气,身子骨也很壮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行动举止间看得出来,这应该是一个练家子。

此时他手里端着个搪瓷大碗,踮脚望着前面热气腾腾的大锅距离自己越来越近,身体却有些微微打晃。

这年轻人名叫沈骥,师从山东八卦掌名家柳泉,学了一身本事,可惜,在这灾荒年月,没有饭吃,再好的功夫也没用。

算下来,他已经快三天水米未进了。

但这时,那大锅里的粥眼看着就见了底,却还有无数的难民在等着一口热粥活命,一见粥空了,顿时吵嚷起来,挤成一团。施粥的人拦不住,跳上台子高喊起来。

“乡亲们不要拥挤,咱家掌柜的黄大善人说了,粥管够,已经有人去扛米,大家再等等,马上就到了。”

喊了半天,人群才渐渐安静下来,沈骥微微皱眉,脚步错动,穿过人群来到那大锅旁,抽冷子掀起一大块锅巴,不等施粥的人反应,一猫腰,就再钻进了人群里。

他把那块锅巴揣在怀里,一溜烟的跑到人群外面,不远处的一片乱草稞子里,躺倒了一片老弱病残,大概有十几个人----大多都是行动不便的。

角落里,一个年纪稍小的年轻人正蜷缩在那,他一身衣衫沾满了枯草烂叶,面容憔悴,脸色红润,却红的异常,整个额头上都沁满了汗珠。

他叫做栾挺,是沈骥的同门师弟,两人一路行来,奔波千里,饥饿交加,就在数天前,栾挺就害了病,一直高烧不退,所幸沈骥精心照顾,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师弟吃饱饭。

沈骥小跑着来到栾挺的身前,从怀里掰下半块锅巴,递给栾挺,低声道:“师弟,你快吃吧,粥没了,我就掀了块锅巴回来,这东西好,顶饿,还能揣着带。”

在这个每天都要饿死人的年月里,有锅巴也是极好的了,栾挺接在手里,咬了两口就停住了,似乎想起什么,抹着嘴抬头看向沈骥。

“师哥,你也吃了么?”

“我吃了,我喝了一大碗粥,香着呢。”沈骥蹲下身,做出开心的笑。

“你又骗我,师哥,咱俩一人一半。”栾挺说着把那块锅巴劈开,递给沈骥。

沈骥却摇了摇头,起身笑道:“我没事,我的身子骨自小就比你壮实,几天不吃也不打紧,只要有水就行了。”

栾挺的眼眶微微有些发红,神色也黯淡下来。

“唉,要是师父在就好了,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现在到底去了哪……”

他说着微微挣起身,回头看向身后绵延的荒原,一只手下意识的握紧了密密封在贴身衣服里的那封书信。

就在十余天前,把两人从小养大的师父柳泉,忽然不告而别,只留下了自己的独门兵器---一支子午鸳鸯钺,还有这一封字迹潦草的书信。

信中,柳泉嘱咐两人北上哈尔滨,投奔师叔洛海川,却没有说明原因,更没有交代自己的去向,只告诉师兄弟两人,沿途要仔细谨慎,切记不可轻易泄露八卦掌功夫。

沈骥微叹口气,说:“放心,师父不会有事的,他老人家做事一向靠谱,这次虽然不告而别,但想必……想必……”

他连说了几个想必,却连自己也想不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