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靖难(1 / 2)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
英国公张辅,笔直地挺立在乾清宫外,已经快两个时辰。
晚风习习,深邃高远的空中繁星点点,巍峨的宫殿层檐重宇,在深青的夜空中宛如天上宫阙。
张辅的脚边蜷着一个人,捆得结结实实,口中塞着布条。夜色中看不清,柴山又瞥了一眼,确定是没见过的。紧急军情,可是皇帝不答声,怎么办呢?自己可不敢再敲门了,宫里传出的声音,听着都面红心跳。
柴山想了想,对张辅道:“张大人你再等一下,我去请海伴伴来。”张辅微微点头,并不催促。
不一会儿,海寿跟着柴山匆匆走来。见了张辅不及寒暄,直接问道:“紧急军情?”
张辅点点头,踢了一脚地上捆着的人:“这是汉王府来的。”
海寿心中一惊,不再多问,转身便到了宫门前。轻轻拍门,叫道:“陛下!陛下!”
隔着厚厚的宫门,仍然能听得见里面的声音。海寿有些尴尬,使劲咳嗽了一声又拍了拍门高声道:“陛下!张辅候在门外,带了个俘虏,说是汉王府来的。”
里面的声音顿了顿却没有停,过了好一会儿,皇帝才懒懒地道:“进来吧!”
海寿推门进宫,对一地的狼藉面不改色,俯身快速地收拾整齐,又服侍皇帝套了件单衣,简单拢了拢头发,才道:“陛下,老臣传张辅了?”后面的暖阁里“咭”地一声轻笑,朱瞻基回头喝道:“你别出声!”嘴角眉梢却满是笑意。
张辅大步进了宫门,一手拎着俘虏。朱瞻基不等他跪拜行礼结束,便侧头吩咐海寿:“松绑。”
海寿见短短一瞬间,年青的皇帝已丝毫不见慵懒散漫,恢复了满脸的威严霸气,心中暗暗称赞。
俘虏松了绑歪在地上,自己动了动手脚,“呸”地吐出口中白布,连连咳嗽,却并不跪拜。朱瞻基望了望,倒有些面熟,想起是在南京汉王府上见过的。
海寿喝道:“大胆!见了陛下还不跪?”
俘虏大约是心知无幸,不理不睬、也不抬头。
朱瞻基望向张辅,张辅道:“禀陛下!这个人是汉王府的天策卫队的队长,名叫枚青。”暖阁中“咯噔”一响,朱瞻基咳嗽一声,又摆摆手示意无事,张辅怔了怔便接着道:“陛下知道,汉王与微臣是几十年的交情,一向关系不错。枚青以前也来过臣家里,汉王有时候带些乐安的土产。今天傍晚时间他又来到臣的家中,臣不疑其它,便让他歇下了。”
朱瞻基静静听着,并不说话。
张辅伸脚踢了下枚青:“没想到这个大逆不道的东西,到晚进了臣的书房,说是有要事禀告。却原来、原来汉王要造反!”顿了顿又道:“汉王让枚青来,要臣做他在北京的内应,山东一起兵,让臣在北京,就、就攻入宫中,犯陛下龙体。”说到这里,张辅满额头的汗水,神色也不安之极。
朱瞻基知道他的意思,温言道:“张卿放心。朕知道你本与汉王叔交好,并不介意。何况今晚你连夜进宫,足见对朕的忠心。”
“忠孝节义”,忠、本是中国人排在第一位的道德准则。历史上,有多少为了这个字不惜舍命的英雄? 张辅是三朝老臣,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何况,张辅现在已经是英国公,帮助汉王造反,即使成功也不过是英国公罢?朱瞻基有些好奇,汉王、凭什么来劝张辅?就凭当年的交情吗?几十岁人了,怎么那么天真?
张辅松了口气,道:“谢陛下隆恩。陛下,微臣揣测枚青此次来京,不止见臣一人,可是微臣问了这反贼多次,他就是不肯说。”说着又踢了枚青一脚。枚青一动不动,还干脆闭上了眼睛,一副打死也不说的样子。
朱瞻基忽然笑了笑,不紧不慢地说道:“枚青,四十一岁,祖籍应天府江宁。父早亡,六十六岁的老母如今住在秦淮河畔琵琶巷五十七号,由枚青三十八岁的妹妹一家四口侍奉。枚夫人带着十四岁的女儿、十一岁和八岁的两个儿子,于六月十二也到了此地,至今住在一起。海伴伴,朕说的对吗?”
枚青倏地睁开眼睛,再不像刚才那般无所畏惧。
海寿毕恭毕敬地答道:“陛下圣明!这一家九口,按陛下吩咐,好好看着呢,没敢怠慢。”
张辅在一旁,心中惊疑不定:堂堂皇帝,竟然对汉王府的一个卫队长如此了如指掌!那枚青以前来家里,皇帝定都是知道的!倘若今日不是捉了他连夜进宫……张辅不敢想下去,额头的汗水涔涔滴下。
他哪里知道,皇帝怎么可能关注到每一个藩王的属下?但是二月瑈璇进北京时被汉王劫走,朱瞻基得荣冬荣夏报告后大怒,面上虽不动声色,却将当日动手的人都查了个一清二楚,这枚青便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只是始终,也没查出来消息是如何走漏的。
枚青听了海寿的话,不由得浑身颤抖,面上肌肉扭曲,显然在做激烈的斗争。本以为家里九口躲在这闹市中,谁也料想不到、反而安全。谁知道皇帝一清二楚,随口报了出来,这可是大明天子啊!
朱瞻基静静望着,并不催促,目光中甚至一丝喜怒也无。
半晌,枚青“噗通”拜倒:“陛下!小的该死!小的都说出来,求陛下饶了小的一家!”
朱瞻基冷冷地道:“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