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佛门弟子下(2 / 2)
他讲的是《金刚经》,李隽研读过《金刚经》,对其中的含义很是了解。明霞大师的讲解并没有什么新鲜东西,让李隽惊奇的是明霞大师说起梵文字正腔圆,非常地道的梵文,与和李隽交流的印度学者一般无二,这绝不是躲在庵庙里凭书本能学到的,李隽问道:“大师,你的梵语一流,你是在哪里学的?”
中国佛教使用的佛经采用直译法,里面有很多是根据梵语发音音译而来,所以要读懂佛经最好是要懂得梵文。因而,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多都精通梵语,明霞大师能说梵语情理中的事情,问题是他的梵文太正宗了。(按:由于佛经翻译的关系,中国古代梵语的主要学习者是佛门弟子。)
李隽非常清楚一条学习语言的规律,要学到正宗的语言,最好到语言的本土去和当地人交流,比如老外要学中文最好到北京来进修,中国人要学美式英语最好去美国,要学英式英语最好去英国。当然,现代科技发达,有复读机这些辅助工具,你不去也可以学到地道的语言。南宋时期没有复读机这些高科技产品,学习梵语要是不去印度,只有靠师父教授。要是师父的发音、理解有误,徒弟也就跟着错下去,日子久了就成了以讹传讹。
李隽和印度学者多有接触,对梵语相当了解,一听就知道明霞大师那样地道的梵语不会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应该是另有原委,才有如此一问。
明霞大师合什为礼,道:“回皇上,贫僧心向佛祖,一心愿往极西之地,早年随一商队去过极乐之地,在佛祖座前参禅四载。在西方极乐世界住久了,梵语也就学好了。”读过《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佛家称印度为西方极乐世界,明霞大师的意思是说曾在印度住过四年,和当地人交往多了,梵语也学好了。
学佛就学佛嘛,不认真听讲,却问这些无关痛痒的事,谢道清很不高兴,正待把李隽的话题引入佛法,李隽却抢先道:“大师是如何去极乐世界的?是走海路,还是陆路?”
这问题就扯得更远了,谢道清更不高兴了,脸拉得老长,碍于明霞大师在发言只好忍了,不满意地瞄了一眼李隽,李隽微微一笑而已。
明霞大师回答:“贫僧由海路去西方极乐世界,由陆路经西域回转。”
宋朝与印度之间虽有贸易往来,却并不频繁,去的人并不多。象明霞大师这样既走了海路,又走了陆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李隽的兴趣更浓了,道:“大师对极乐世界的风土人情,文化掌故很是了解?”
“了解不敢,略知一二。皇上但有垂询,贫僧当据实相告。”明霞大师也不笨,心想李隽如此说话,肯定是好奇心起,想向他打听一些新奇的事儿,要是对答合于圣意,好处自是少不了的,打起精神准备接受考验。
遗憾的是,明霞大师的想法错了,李隽并没有向他打听印度的奇事轶闻。李隽来自二十一世纪,对印度的历史相当有研究,比明霞大师还要了解得透彻,在明霞大师看来是新奇物事的事情,在李隽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
李隽看着明霞大师道:“大师,我有一个请求,不知大师能否应允?这事关系极大,可以说这事有关我大宋朝的存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