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二只篮子(1 / 2)

加入书签

胡杨本想派车送王书宽副镇长,却被他笑着婉拒。还真不是他刻意避嫌,而是镇政府距离这里真的很近。从厂区走下去,也就二里地的距离。

用王书宽的话说:“就这二里地,我就当是消消食儿。只要以后我想借车的时候,你们厂能给个方便就行。”

送走王书宽,胡杨才有点明白过来。这个丹东的经济水平,相比他之前待的城市差距不小。轻工业再发达,在这个年代也远远不如一个普通重工业城市。

上午赵磊和周旭已经组织工人,把所有的零件都卸了下来。一应的准备工作也都做好,就等胡杨和项凌江下命令,就可以立刻开始设备改造。

鲁正伟召集了所有带职称的工人,其中也包括了之前反应很“聪明”的几个人。

胡杨悄悄的比划了一个手势,项凌江立刻会意。他走到两名技术员身边,悄声说了几句。

赵磊走到鲁正伟身边说了几句,然后高声喊道:“除了几位钳工师傅,其他人都跟我去库房。”

周旭在人群中把几个钳工点了出来,其他人便跟着赵磊离开了车间。看得出有一些人不太乐意,想要留下来。但可惜,胡杨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这就能看出小厂和大厂的差距了。这些人大多都四级工,没有什么老师傅。好在这次设备是以改造为主,对钳工的要求不高。

但为了以后发展考虑,高级的技工师傅是必须要有一些的。胡杨抓了个空挡专门和项凌江说了这事。人才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财富。

人才的积累和培养都很重要,要从现在就开始重视起来。不管是挖角还是返聘,不管是不是现在急需的,只要是人才就先弄过来再说。就算是白养着也要养。

胡杨也不是第一次表述关于人才的看法,项凌江明白他的想法。

安装改造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因为这台高频感应设备的型号,和他们在技校研究的那台都是一样的。就连这设备的出厂时间都差的不多。

过程的顺利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胡杨觉得应该稍微保密一下的原因。

本身技术门槛就不高,如果成品的外形和细节再泄露,那同类竞争者产生速度就会更快了。

改造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周旭告诉胡杨:“按照现在进度推算,改造安装一天的时间就够了。明天下午就可以开始调试和试运行。”

而另一边,库房中赵磊正在给工人们讲解刀片分级标准。稍后还会简单的讲解一下高频感应堆焊的原理。

以这些工人师傅的文化水平,估计没有多少人能真的听懂。这一点上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但这个过场或者说流程以后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

关于这一点,是胡杨刚刚想到的。技工的培养在国内,现在主要还是靠师徒的模式。即使是在技校中,培养模式也更倾向于手把手的实践。

而在更高层次的大学中,其实研究和实践是有些脱节的。转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不完整的。

胡杨不能等着体系自己完整,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他的蓝图中,自然也包括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就在刚刚,胡杨突然想到。如果让这些搞科研的人,尽量简化那些复杂的理论,换成工人师傅都能听懂的语言说出来。是不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尝试呢?

结果还不好说,但尝试一下总没有什么坏处。

时间关系,管冲也没有对厂子原本生产的旋耕刀片做彻底的摸底。只是抽检了一小部分,那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而现在赵磊要做的,就是彻底的把所有库存过一遍。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所有人都清楚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分类这些以及将来更多的旋耕刀片。

质检员每个厂子都有,但都是对上负责。至于更进一步的质量认证体系,就是iso体系那都是十几年后才在中国被广泛认知的东西。而那个时候,也是国人吃了太多亏之后的醒悟。

初步建立完整的品检体系,也是排在前面的工作之一。胡杨需要赵磊他们让这里的工人和干部明白,产量和质量放在一起的时候。

质量永远是在前面的。

当然,没人会天真的认为一两次宣讲就能彻底改变什么。但胡杨相信,只要把工作持续做下去,大部分人都还是可以被改变的。

至于那些改不了的。那就更简单了,好聚好散就行了。

胡杨注意到鲁正伟也在人群中,而且听得很认真,并且还做了笔记。从他的眼神和面部肌肉反应上看,胡杨很肯定他不是在装样子。

看了一眼身旁的项凌江,后者顺着他的眼神看到了人群中的鲁正伟,轻轻点了点头。两人心里对鲁正伟的评价又稍稍提了几分。

除了鲁正伟和有限几个人教育程度稍高的人之外,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装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