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节你有雄关,我有科学(2 / 2)

加入书签

关隘上处处都是惊叫声和咳嗽声,着火的地方是关隘的东面墙壁和东面关下,关隘本身没有着火,但滚滚不断地升腾而起的黑烟把关隘裹得严严实实,烟气无孔不入,伴随而来的还有空气热流和高温。关上的汉西军将兵们被黑烟熏得灰头土脸、呛得涕泪交流,眼睛根本睁不开,同时被烤得大汗淋漓,不过,汉东军的“火攻”没什么杀伤力,关上的汉西军没有出现伤亡,只是出现了混乱和一些生理上的难受、心理上的慌乱而已。

“用湿布扎住口鼻!”张飞在滚滚的黑烟中大喝着命令,“不要慌!火是不会烧上来的!”他感到满腹疑云,“孔贼这是搞什么?难道要烟熏函谷关?继而趁乱攻关?这不可能!关下一片滔天大火,他们怎么靠近得过来?”

大火烧了小半个时辰,随着木柴油泥燃尽,火势开始逐渐熄灭。汉东军的霹雳车阵再度抛射东西,这次抛射的是瓦罐和石块,瓦罐里装的不是猛火油或油泥,是从涧河里灌的河水。

雨点般的水罐和石块劈头盖脑地、接连不断地砸在函谷关的东面墙壁上,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坚不可摧的、用石砖修建成的函谷关的城墙在飞石的攻击下就像瓷砖一样被砸得坑坑洼洼、龟裂如麻。在平时,飞石撞击上去只能砸出只有碗口大的、浅浅的小凹坑,在此时,飞石撞击上去却能砸出足有脚盆大的、深深的大凹坑,并且以凹坑为圆心,辐射状裂开了一道道裂纹,似乎,坚硬的石砖变得酥脆了。

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的太史慈长长地松口气,他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意。

如何攻下函谷关?这是作为汉东军中路战事总指挥的太史慈的第一大问题,他为此绞尽脑汁。硬打、用人命堆,肯定能打下来,但死伤代价必然非常大,不符合孔明的原则,孔明已经反复地嘱咐过太史慈等将领,“生命是最宝贵的,必须爱惜将士们的生命,尽量少死人,如果可以少死人,多花钱无所谓,是值得的”。太史慈冥思苦想多日,某天,他无意地想起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这个冬天里,他有次给自己泡茶,把沸水倒入了冰冷的瓷杯里,瓷杯忽然破裂了。太史慈感到很有意思,他后来有机会特地前去请教了工部大臣、理工学家阚泽。

阚泽不以为奇地道:“哦,这是很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嘛!”

太史慈请教道:“阚先生,请问什么是‘热胀冷缩’?”

阚泽道:“一般而言,东西受热就会膨胀,受冷就是收缩,你的那个瓷杯在冬天里本来很冷,沸水倒进去让它的内部一圈膨胀了,但它的外部一圈还处于收缩状态,于是就破裂了。”

太史慈恍然大悟。

在思考如何攻下函谷关的这个大问题上,太史慈灵光一闪,想到了“热胀冷缩”,他想:构成函谷关城墙的材料是石砖,石砖肯定跟陶瓷一样会热胀冷缩,如果先用火烧,再用水浇,继而抛射飞石不断地猛砸,不就可以慢慢地砸烂函谷关的城墙了吗?他随即做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猜测。

十分兴奋的太史慈随即制定了这个战术,根据他的部署:

汉东军的霹雳车阵先抛射木柴和油罐,燃烧函谷关的东面墙壁;

等大火烧完可燃物、逐渐熄灭时,霹雳车阵再抛射水罐和飞石,用冷水浇泼被大火烧得处于高温状态的的墙壁,同时使用飞石敲砸“热胀冷缩”的墙壁;

完成这一番,进行下一番,轮番反复地火烧、水泼、石砸。飞石击中攻击墙壁上的一点,只要在墙壁上砸出几处大洞,破坏墙壁的稳定性,整个墙壁乃至整个关隘就会出现坍塌解体。

如此攻坚办法,在华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原因有二:首先,猛火油虽然在很早之前就被华夏人发现了,但直到五代以及宋辽金元时才被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汉东军提前几百年把猛火油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本就“超前”;其次,如此战术非常消耗猛火油即非常“烧钱”,但孔明有的是钱。太史慈实施该战术正是贯彻孔明的打仗原则:尽量少死人,多花钱无所谓。

根据汉东军的战略计划,中路部队无需急切地攻取函谷关,因此,太史慈有的是时间“慢慢磨”。

“你有雄关,我有科学。”太史慈看着沐浴在大火、浓烟、飞石中的函谷关,笑起来,“这么搞下去,关隘早晚坍塌解体!张飞,我看你怎么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