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节百分之百地大展拳脚(1 / 2)
孔明派遣开入汉阳郡的五万汉东军打着的旗号是“新羽林军”,太尉杨彪在名义上名正言顺地指挥着这支属于孔明的军队。如此一来,从表面上看,杨彪在汉东王孔明的帮助下“重建羽林军保卫京师国都”,但在实质上,孔明就是出动属于他的汉东军一举掌控了京师首都。
在控制了汉阳郡后,孔明大刀阔斧地、雷厉风行地做了几件事:
他调遣了数万工匠,争分夺秒地、夜以继日地在汉阳宫外动工修建一座九十九阶高台,被定名为“凤皇台”,这座凤皇台是用于新皇帝登基即位大典的,一起动工修建的还有一座用于祭上天的天坛、一座用于祭大地的地坛,分列于凤皇台左右,同时扩建太庙和三祖神庙;
他举行了隆重的丧葬大礼安葬了伏皇后、董贵人、宋贵人、皇长子刘中、皇次子刘兴、皇三子刘汉、皇四子刘正、皇长女刘曼,给他们在汉阳城郊区修建了简约但庄严巍峨的皇陵;
他安顿了伏完、董承、宋泓等一干外戚成员,伏完等人纷纷选择“告老退休”,体面地退出了即将到来的新皇帝时代,他们普遍“心里有鬼”,孔明没有杀他们,他们就已经感恩戴德了,哪里还有别的奢望,他们很清楚新皇帝时代是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的,况且,孔明还向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孔明心知肚明伏完等人“心里有鬼”,但他没必要跟伏完等人过于“计较”,那是没意义的,从伏完等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当初做的也没错,他们是忠于天子的汉室忠臣,就算跟孔明不是一路人、同道人,孔明也会尊敬他们,不会对其赶尽杀绝;
他重建了羽林军,进入汉阳郡的五万汉东军就是“新羽林军”——听命于他的羽林军。
汉阳的汉室朝廷暂由太尉杨彪负责主持运转,汉阳和汉东进行“交接”,完成两者融合。
杨彪在得知孔明打算拥立刘慕承继皇帝大位后,先感到难以置信,毕竟这个做法实在亘古未闻、惊世骇俗,但他随即感到思维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下子赞不绝口、连连喝彩。杨彪非常清楚这么做的众多好处和积极意义,他自然极力赞同,继而积极地配合孔明的举措。
失去了父亲孔融,孔明自然是很悲伤难过的,但是,他也慢慢地发现了一个没爹的“好处”——没人管他了,或者说,没人约束他了。毫无疑问,在汉东,孔明是“老大”,他的威望、影响力、能力、权力……都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就像太阳系里的太阳,雄踞着最顶端,拥有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的总质量的99.86%),没人有资格、有胆气“怼”他,除了孔融。孔融的威望、影响力、能力、权力……跟孔明相比,简直就是一棵小草跟一棵大树的区别,但是,他却可以牢牢地“压制着”孔明,原因无它,他是孔明的爹,这是他的天生优势,孔明再有本事也没法改变孔融是他爹的这个老天爷注定的事实。再有本事的儿子在再没有本事的爹的面前,仍然是儿子,反过来,再没有本事的爹在再有本事的儿子的面前,仍然是爹。于是,孔融在世时,孔明或多或少地还要受到一些掣肘和限制,如今,孔融已经离世了,使得孔明彻底地“解放了”,没人能够管得了他了,没人能够约束住他了(孔明的母亲陈氏还是可以管得了、约束得住孔明的,但陈氏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从来不干涉孔明)。
如此一来,孔明可以百分之百地大展拳脚了,可以“肆无忌惮”地干他想干的事情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士族。汉东境内当然跟曹操治下、刘备治下一样存在着士族,那些名士名流都是士族成员,只不过,他们已经在孔明一次又一次的“阉割”下变得一蹶不振了,废奴令、摊丁入亩、推恩令让他们在经济上一败涂地,科举制更是让他们在政治上被粉碎了,然而,孔融正是士族的“精神领袖”,这使得汉东境内的士族仗着“有孔融撑腰”,多次阳奉阴违地抵制孔明的新政,但随着孔融的去世,汉东境内的士族彻底地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再也无力无法抵抗孔明了,甚至都没人敢冒头跟孔明唱反调了,最终被孔明消灭得干干净净。用祢衡的话说——“州牧在世时,他们还能躲在州牧身后趁着殿下没注意时对殿下狂吠几声,州牧离世后,他们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了,殿下都不需要明说,他们就赶紧干他们该干的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