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仁宗的布局(1 / 2)

加入书签

第673章仁宗的布局

打下中京结束战斗已经只是一个程序上的问题。

辽国人都已经走了,萧鞑里只在这里部署了四万守军,这些人大多是辽国的平民,而且基本上以农耕的汉人为主。她不带这些人走是因为这些人去了草原之后会不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契丹人的负担。

负责守城的将军也已经没有了斗志,不是说宋军太强大了,只是他看不到希望。

城里的辽国人派出了使者,愿意投降。而仁宗的想法是,大宋得到中京,意味着自己不光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志,收复了燕云地区,还把大宋的疆土北扩几千里,让仁宗成为宋朝继赵匡胤之后又意味开疆拓土的君主。

所以进入中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隆重的形式,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已。

现在摆在面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展开第三阶段的战役。

这也是后一个阶段,重创辽国的有生力量,让辽国人再也无法对宋朝构成威胁。

本来这件事情是棘手的,因为耶律涅咕噜手上那几十万骑兵一旦退回草原上面去了。依照宋朝军队现在的战斗能力,不可能用宋军的两条ti在那草原上面把这几十万人逮住。

不过这一切现在因为辽国人的内讧而变的非常简单。早在陈元还没有赶回来之前,宋朝综合各方面汇集而来的情报就已经猜出了事情的大概。对于萧鞑里这样的手段,仁宗虽然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也感觉这是给宋朝好的一个机会。

“世美,你看耶律涅咕噜回去之后会怎么办?”

“臣以为他无外乎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耶律涅咕噜带着大军远走高飞,自立为王,这样可以等待以后的机会,兴许还能卷土重来。中策是向我们大宋投降,以求得一线生机。下策么,就是发兵攻打萧鞑里,拼一个你死我活。”

仁宗听后很是赞同:“朕也是这样想的,我倒是希望他们打起来,不过,恐怕那耶律涅咕噜不会如我们所愿,有探马来报,他没有回上京,带着部队往西边去了,估计是选择了你说的上策。”

“若是那样当真麻烦的很,他这一手对于萧鞑里来说也是很难应付。耶律洪基被我们抓住了,萧鞑里迁都上京,却没有皇上,她根本就镇不住局面。”

“你的意思是,萧鞑里可能不是耶律涅咕噜的对手?”

“臣就是这个意思。万岁,萧鞑里擅长的是勾心斗角,但是耶律涅咕噜却擅长征战,当耶律涅咕噜对萧鞑里有所警觉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机会的。”

仁宗沉思了一下:“萧鞑里的使者还在我们这里,他们现在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一切条件,只求让耶律洪基回去。你看这人,我们是放还是不放?”

放有放的好处,不放有不放的好处。

从大局上来说,放了耶律洪基可以让辽国的内斗加ji烈一些,这对于现在没有能力攻击草原的宋军来说非常有利。可是大宋境内的许多人并不是这样想。宋朝的仁宗的,江山是他们家的。但是如果只为了自己一家着想,这个江山马上就要垮掉。

这一次宋朝能打赢辽国,和那些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战争初期的恐慌过去之后,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大宋的民族情绪高涨,百姓们也是鼎立支持这场战斗。光是汴京一地,那些百姓自发的为宋朝捐款一百多万两白银。

还有其他的州县,基本上都有捐款。多有百万,少则几万,这些钱汇聚到大宋,为前线的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

老百姓们自发的捐款经过朝廷之后大多落在了陈元的手里,陈元靠着这些钱给商业协会的那些作坊提供了大量的订单,铁匠铺,成衣坊,还有汴京几个大的车队,基本上这一段时间都没有闲着。

老百姓们这次帮了仁宗很大的忙,也帮助陈元完成了整个商业协会的又一次飞跃。商人们手中赚的满钵满盈,这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占领辽国被打下来的这片市场。

所以说,老百姓有说话的权利,他们做了事情了就应该要分到一定的红利,就可以对这场战争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辽国皇帝被抓住了,他们伸长脖在等着仁宗把辽国皇帝给押回京城,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们自己把耶律洪基给放了?找老百姓骂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