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皇后 第88节(1 / 2)

加入书签

不过片刻,她就按照古书的线装本方式将所有纸张固定到了一起,打了结后将线头藏在书中,直接递给内侍:“还请陛下预览。”

内侍接过线装本后,直接呈交给了嬴政。

嬴政面色已有了松缓,接过后深深地看了林阡一眼才抬手翻开了第一页:“确实比卷轴翻阅起来更方便,也更容易一手掌握,轻易不会滑落在地上。”

王绾瞬间激动起来:“陛下,可否将线装本交给微臣查阅一番?”

嬴政顿了下,伸手将线装本交给了内侍。

内侍接过转交给王绾。

王绾刚拿到手,后方的李斯便忍不住朝着王绾的方向探了探身子。

但此时的王绾已经全身心沉浸在了线装本上,他认真地回忆着林阡方才穿线的动作,顺着那些孔洞模拟着该如何装订其他书籍,以及有了这样的装订方式后,雕版印刷又是否真的可以降低成本,给大秦的书籍传播带来别样的生机。

等将线装本彻底弄明白后,他已彻底被打开了思路,进而联想到了不少其他的装订方式,只是认真思索后却都觉得不如线装更方便。

王绾有些惭愧:“之前是在下想当然了,应该在雕刻模板之前就找谷丰侯问清楚情况的,在发现雕刻模板出错率过高,其消耗的成本已经彻底超过了手抄而不适合推广书籍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止损,思考是否有什么地方被我疏忽了才是……”

林阡赶紧摆手:“是我疏忽了才对。还望相国不要怪罪我耽误了您这么多时间。”

王绾失笑:“与谷丰侯有什么关系?我既然负责此事,本就该在发现卷轴装成本过大的时候其他方式,而不是硬要在卷轴装这个方向上死磕。”

说完,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林阡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安慰。

她并不觉得这事儿错在王绾与李斯,一则因为他们本就习惯了竹简那种编书成卷的方式,一时间想不到也情有可原;二则确实是自己这个知道线装方式的人想当然了,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清楚。

事实上,从古到今书籍的装订方式其实经过了好几代的演变。

从最开始竹编方式,到之后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终于发展出了线装方式。

但林阡已经习惯了线装本,之前也不曾刻意了解过其他装订方式,所以……

她觉得自己应该向王绾李斯二人道歉:若她一开始就将线装的方式告诉了王绾,也不至于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

嬴政注意到她的神态变化,突然开口:“既然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便不要再浪费时间。王绾,你且看看这种线装的方式是否容易掌握,又能否可以降低雕版模板的成本,让书籍的价格更便宜也更容易推广?”

王绾笃定点头:“以这本《韩非子》为例,总共十万余字的内容若分割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模板分别雕刻出来,出错损毁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成本自然也会降低。但具体能降低多少,微臣不曾做出模板,并不能笃定告诉陛下。”

说完,他补充道,“但微臣可以保证,若将内容分割成更小的部分,成本至少降低一半。”

“这便够了!”嬴政看向王绾,“希望这次,相国不要再让寡人失望。”

王绾瞬间汗毛倒竖,赶紧点头应下。

==·隶书·==

林阡手上拿着卷轴装的《韩非子》,在嬴政与二人就书籍成本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低头认真查看起来。

这一看,她几乎立刻就有了个了不得的发现——

这卷轴上的文字竟然不是林阡已经格外熟悉的篆书,而更像是她曾在网上见过的隶书?

林阡愣住:王绾李斯二人这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前把隶书搞出来了?

嬴政正好与王绾说完,转头就见林阡看着卷轴上的内容发愣,不由问她:“谷丰侯可是有了什么发现?”

林阡一愣,赶紧回答:“并非……微臣只是好奇,这卷轴上的文字似乎并非篆书而已。”

嬴政看向王绾:“并非篆书?”

王绾有些不好意思,转头看向了李斯。

李斯主动站出来:“回陛下,微臣与相国见工匠在雕刻模板的时候总是出错,便想着是否是因为匠人们读书识字之人不多,所以才会总是出错,所以特意与相国商议后,意图先在木板上写下文字,再由匠人雕刻。”

“但在亲自动手后我们才发现,篆书单单只是用毛笔反写在模板上就异常不容易。”

“是以,微臣便与相国商量,是否可以将篆书简化一些。”

两人带着各自的门客与属官琢磨了许久,却迟迟不得其法。后来还是李斯想起手下有一个叫做程邈的狱吏写得一笔好字,且总是念叨着篆书不方便书写,多年来也一直在私底下收集民间流传的各种字体,似乎想要寻找一种更适合书写的字体,于是便直接将人叫到了面前。

秦朝官吏事务繁忙,程邈虽然一直有改革文字的想法,却也总是腾不出空来。如今听闻李廷尉将自己叫到面前,正是为了文字改革一事,瞬间就变得激动起来。

程邈心里已经隐隐有所想法,于是在李斯向他有偿征集近些年收集到各种字体时,便毛遂自荐道:“卑职虽然才学不算出众,但在字体研究一道上,整个秦国都不可能再有人能与卑职相提并论。若廷尉真想改变文字难以书写的问题,找卑职帮忙绝对事半功倍。”

李斯见他说得笃定,便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而事实上,程邈心里对如何改革文字已经有了模糊的影子,如今得了空,不过埋头研究了几日,便给出了一个格外清晰的改革方向——

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引用百度】,最好将篆书中不易书写的圆弧改为方折。

原本在历史上,程邈是在因性格得罪了嬴政后被投入狱中,由于在狱中无所事事才正式动手研究文字,并相当有条理地按照当时存世的所有字体——包括李斯后来主持,由大篆改良出的小篆中吸取优点,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良出了更简单的隶书。

而因为隶书的改良工作只有程邈一人在做,他统共耗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出了成果。

但如今有王绾李斯及其门客、属官等数百人帮忙,程邈等人竟不过仅仅耗费了一年时间就将脱胎于大篆,笔画却要比大篆更为简单、粗壮也更容易书写与雕刻的小篆与隶书先后改良了出来。

王绾李斯等人亲眼见证了隶书的出现,整个人兴奋难言,第一时间就将隶书应用到了雕版印刷的模板雕刻当中。

他们本想着改良好文字后,到时候随着印刷出的第一本样书呈给陛下。

到时候既有改良文字的功劳,又有将雕版正式投入印刷的功绩,陛下一高兴,不说对他们论功行赏,至少不会怪罪他们在雕版印刷的实际应用上耗费了这么长时间。

谁知结果出来后,他们却发现雕版的成本之高,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即便刨除之前使用篆书雕刻时浪费的成本,剩下的也仍旧是个庞大的数字。

他们都想着可能是文字的问题,谁能想到最大的原因竟然是他们从未考虑过的书籍装订方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