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等等 第132节(2 / 2)
该学的一律要学,不许他们以做酒囊饭袋为目标。两个小的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正在兴头上,外面太监禀告皇上过来了。
乾清宫里父子相处没以前那么多规矩,动不动要儿子跪在地上拜亲爹的。朱承治不讲究那套,和儿子们相处和外头的父子也差不了太多。
“爹来了!”寿王欢呼起来,扑向进来的人。朱承治被儿子给扑住了腿,八岁的男孩个子不高,但抱住腿黏糊着叫爹,叫得朱承治眉眼都弯成了月牙。
朱承治一手牵住小儿子,进来就见着宝馨还有另外两个儿子。
“爹。”太子见朱承治进来,站起来,微微躬身。刚在在亲娘面前的那点子浪荡劲儿消失的无影无终,取而代之的是太子的稳重。
宝馨见了,都快要气笑了,伸手戳大儿子脑门,“你快来瞧瞧,这孩子之前还在我面前说自个是太子,不是英雄好汉呢,到了你面前倒是沉着稳重了!”
气死她了!自个生的儿子,到这年纪,竟然和他爸走的这么近了!
朱承治把寿王抱在自己旁边坐着,满脸好笑,“怎么了?”
宝馨把今个文华殿讲学的事儿和朱承治说了。儿子上课不听讲,简直能把她给愁死,更讨厌的是,臭小子还牙尖嘴利。
朱承治听后,沉吟一二,难得的换上了一副严肃面孔,“这事儿你娘说的对。爹给你选的大儒,就是想你能好好学,将来能成一名明君。”
“可是还有爹不是么?那些东西学起来太无趣了。”太子转过脑袋。
“何况儿臣也不喜欢这个。”
少年人正是喜欢玩闹的时候,当初一群兄弟里头,也是喜欢胡作非为的多,那些经书的确比较枯燥泛味,不得少年人的喜欢。
“可是,这世上很多事都不是你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的。”朱承治指了指面前的绣墩,苦口婆心给儿子讲道理,“就是爹,很多事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
“但是爹还是能娶了娘不是?”
一句话咽的朱承治险些喘不过气来,他指着太子好会,“那你想干甚么?”、
“爹,我想打仗。”太子接下来一句话直接让朱承治暴跳如雷。
“胡闹!你堂堂太子打甚么仗?”
朱承治很少在孩子面前有发怒的时候,甚至和宝馨夫妻吵架,吵完两人分开睡,还没过一夜,又互相摸过来。这下真的有些厉色,吓得两个小的坐在那儿不能动弹。
“朝廷有那么多武将,若是有开辟疆土,有他们。你想要亲自上战场,不行。而且战事也不能随意而起。”
“这个儿臣知道,战事一起,国库就要支出。”太子那双和他几乎一模一样的黑眼乌黑明亮,“而且战事一起,何时能收场也不能尽如人意。倘若时日一长,国库因此空虚,天下就危险了。”
“你知道就好。”朱承治的火气终于散了,他颇为欣慰的拍拍儿子还稚嫩单薄的肩。
太子还没等亲爹欣慰完,他来一句,“爹还是封儿臣个大将军,让儿臣出去看看吧。”
瞬间,宝馨似乎看到了朱承治那哽在喉头的老血。
她这生出个什么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太子:粑粑您还好吗!!!
小朱:逆子啊逆子!
第143章 太子(二)
朱承治已经被大儿子气的话都说不出来了。他颤颤巍巍抬起手, 指着太子的鼻子, 半晌说不出半句话来。下头两个小的,直接吓傻了眼, 寿王偷偷拉宝馨的袖子,“娘。”
“好了好了。”宝馨起身来,隔在父子两人里头, 她轻轻拍了拍朱承治的手,“孩子还小, 说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你呀,可要好生教导他。”说罢, 她回首瞪太子,“你听听你说的那叫甚么话?太子带兵,说出去都能笑死人。”
“娘, 这又有甚么的?”太子有些不满, “何况以前也不是没有太子带兵的。”
宝馨嗤笑,“以前是以前, 现在是现在,你好好的在宫里读书, 跟着你爹怎么学处置朝政。”
宝馨说完, 回头给朱承治抚了下胸口, “怎么样,还好么?”
话都已经叫宝馨给说完了,朱承治张了张嘴, 不知道要说什么,“你娘说的才是正经,好端端的,想要带兵,兵是那么好带的么?那些个带兵的武将哪个手里没有打过七八十个仗。”
“那我也可以,待到我打到七八十个仗了,我也一样可以带兵。”太子不退反而越发斗志高昂起来。
朱承治额头青筋暴起,他伸手就把儿子给招过来,忍了又忍,好歹把揍人的心思给压下去。他坐在炕上,招手叫太子过来。太子老实坐了下来,朱承治想了想,这个长子生的也不知道像谁,性子跳脱,和自己很大不同。
“为君者,重要的是治理天下,而不是沉迷于打打杀杀。”朱承治想了半晌,终于吐出句话来,“你过几日一道去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可是个苦活,对大臣如此,对皇帝也一样。拂晓就要到奉天门坐着,四面光秃秃的嗖嗖刮冷风。要是在冷天,说句话都能给冻的不利索。
朱承治打算多带儿子御门听政几次,孩子这么异想天开,八层还是精力旺盛闹的。侍讲官们年纪都大,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胆子再想这个了。
一句话就把之后太子的行程都给定下来了,太子出乾清宫的时候,脸都要成马脸了。
宝馨等儿子一走,头疼的揉揉太阳穴。夫妻两人相视一眼,颇有些患难兄弟的味道。
“慢慢来,时间还长呢。总有一日能把他给教过来。”
朱承治放下手,振奋起精神。
随后一段日子,朱承治天不亮就起来,提溜着儿子去奉天门那里吹冷风处理政事。
少年人精力旺盛,但也扛不起那么多的消耗。等到消耗完了,也就消停了。
在清晨嗖嗖的寒风里,内阁们禀告了西北和东南的战事。西北对的是瓦剌,东南,则是倭寇扰边。
年少的太子听到这两桩事,眼里倏地发亮。
下朝之后,太子跟着皇父继续去和内阁们商议如何反击,这个是并不短暂的过程,前后最快也需要好几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