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第76节(2 / 2)

加入书签

这几种意见争执不下,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抉择,第二种意见当然不用听,皇帝可是天正帝一手教导出来的,他要是敢采纳这种意见,萧炎会气的再从现代穿越过来吧。

至于是第一种还是第三种,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坏处,至今还没有定案。

将它放在会试的题目当中,也是考察一下读书人的意见,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或许当中会有奇策,能够解决这件事的争论,也未可知呢。

第五道题是事关赋税的,虽然农业的税收还占据着大齐收入的大半边天,但是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商业和工业,未来这两种税收会成为大齐朝的收入支柱。

现在这个阶段,这两种赋税的收入虽然还未成为国家的支柱,但是已经十分丰厚,朝堂上便有人开始提出要加收税务的想法。

这种想法一提出来,自然是有人同意,有人反对的。

保守派自然是支持这种想法的,重农抑商这种想法已经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眼看着商业大盛,他们当然是想方设法的打压商业发展,以免动摇国本。

按理说,保守派反对的自然是改革派支持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改革派也出现了分歧。

有人觉得商业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自然是他们开始收取红利的时候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日渐加深,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的赋税总共就这么点,既要保证军队的需求,也要保证国家日常开支,还有留下周转的资金,以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来用于改革的资金就少上许多。

以至于许多改革都要缓慢推进,放慢步伐,改革派自然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改革推进完成的,在他们眼中,任何阻碍改革的事情都是要消除掉的,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拿来为改革牺牲的。

如果能够对商业加收税收,改革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为了改革,区区商业,牺牲一二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如果改革事成,对于商业的促进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长远的目标牺牲一点小利并不是不可接受,想必商人们是不会反对的。

不过能有这个思想觉悟的都是目光长远之人,大部分小商人当然是不愿意多交税的,而一些大商人也不愿意割让自己的利益。

那些小商人没有自己的势力,面对国家的政策,只能够忍气吞声,默默退步,但是大商人多半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脉,有许多官员愿意为他们的利益发声。

至于另外一派人,则是担心一旦加收税收之后,会不会有人趁机收取苛捐杂税,平白增加百姓的负担,最后至于民怨沸腾,而造成改革的失败。

毕竟当年的王安石变法不就是因为这个吗,变法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却用来谋取私利,以至于惹得百姓们不理解,朝堂之上有人反对,最后落到失败的境地。

各方有各方的顾虑,自然也无法达成出一个一致的结果来。

不过据徒晖所说,皇帝并不愿意增加税收,皇帝追求的是长远利益,他是希望能够借助改革,获取民心,也是为了大齐皇室的统治延长时间的,只是现在还没办法说服大臣们,以至于搁置下来。

而且皇帝是深知官僚的恶劣性的,一旦他开了这个口子,那些如同秃鹫一般的官僚能将他的政令玩出各种花样来,只为了牟取暴利。

他不能为了短时的利益葬送大齐的未来,没有钱,那就开源节流,总有法子撑过去的,更何况再等一等,他就有一笔钱入账了。

既然已经知道皇帝的心意,又有简在帝心的主考官出题,王玥当然不会走偏路,比起其他学生来,他已经占了很大的优势了。

最后一道题同样涉及到了农业,不过这道题虽然关系农业,却不过是披着农业的皮子罢了。

朝廷既然大力发展商业和工业,就已经预料过百姓们因为商业和工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放弃世代从事的农业,投身其中的未来了。

百姓们可以不用顾及太多,但朝廷却需要因为国家的未来顾虑周全。

农业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农业,但耕地是有限的,百姓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为了保证粮食的供给,就必须改良种植,改良工具。

种子上,朝廷已经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那么自然要花精力在改良农具上了。

改良农具需要匠人,为了提升工匠的积极性,朝廷不但给予工匠金钱的奖励,甚至设置了官职,由工匠担任。

这当然无可避免的提升了工匠的地位,只是千百年来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列,工匠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处在最末尾了商人,最起码商人不愁钱财,而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自然能享受好生活哪怕地位底下商人们也能过的逍遥自在。

工匠却是什么都没有,地位地下,有没有钱财,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人们因此轻贱工匠,这种想法已经盘踞在人们心中太长时间了,贸然改变当然会受到反抗。

只是商人们需要工匠替他们改良工具,节约成本,生产出更优良的产品。军队需要工匠替他们改良武器,农民需要工匠改良农具,也只有某些文人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了吧。

不过用会试来改变文人的想法倒也不错,要么坚持自己的观点,放弃前途,要么为了前途放弃立场,实在是个很难的抉择。

不过总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特别倒霉,下午下了班,我妈说要去逛街,我们医院对面就是超市,我妈就在超市等我,于是饭也没吃就去逛街。一直逛到七点多,快饿死了才回家,谁知道忘带钥匙了,屋里也没人,我跟我妈在外头一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有人回来开门。真的是又冷又饿!!(???︿???)而且腿还特别酸,一回屋我就直接躺在床上了,真的是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

第139章 昔日旧友

六道实务策,每一道都突出了务实两个字,考察的不再局限于考生的文笔如何,而更看重的是考生的为政能力。

这对许多书呆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以一出考场,大家们都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对今年的考题抱怨不已。

不过经过上一次乡试之事,再没有人敢对对于主考官出的题目有所质疑,上一次参加抗议的考生可没几个有什么好下场的,大家走到这一步都不是傻子,自然不会步他们的后尘。

王玥为了怕又发生上一次那样在门口被人拦住的事情,一出考场,便挤出人群,找到了来接他的马车。

一上马车,他便躺在车上一动不动,虽然自觉这次的考题不算太过为难,但是接连三天留在封闭的考场当中,全心致志的答题,又是接连三场考试,无疑将考生们的精力压榨的一干二净。

哪怕王玥平常有意锻炼,身体不错,也经不起这样的耗损,因此一回家,他便躺在床上直接休息了三天。

会试三场考试,终于都全部结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就轻松了下来,虽然成绩会在半个月之后方才出来,不过十天之后,又是一场考试。

原本朝廷有规定,会试结束之后十天再次进行考试,不过这一场考的不再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而是骑射、算学、书法等。

只是这场考试的分数并不计算入会试的总成绩当中,对于会试的排名也不会有影响,大家自然不会重视这场考试。

因此后来这种考试慢慢流于形式,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不但考试的题目出现了变化,考试的形式也跟着变化起来。

这场考试不再是走过场,它虽然仍然不会计入总成绩当中,不影响会试的排榜,但却关系着考生考中之后的授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