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6节(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有客人,只有一碗丝瓜汤自然拿不出手,院里种的韭菜长势不错,杨稔割了一把下来,洗干净,拿了几个鸡蛋,做了道韭菜炒鸡蛋。

菜一端上去,陈大哥红了脸,“弟妹,怎么还加菜,不用这么客气。”

“哪里,只有两个菜,大哥见谅才是。”

分家,就代表着他们独立出来,待人接客都得像陈家二老那样,怎么说怎么做要合理,杨稔也是摸索着来。

农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寒暄一番,陈如松就直接问道:“大哥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嗯,小弟,分家之前,我跟你大嫂商量着要送铁蛋去镇上的私塾。”陈大哥语气略显犹豫。

“是,怎么了,大哥,镇上的私塾一年的束脩要多少啊?我还挺好奇的。”

陈如松轻快的语气令陈大哥也跟着松快不少,语气回归正常,“镇上有两家私塾,都是秀才老爷开的,束脩相差不大,一月一钱这样。”

“一月一钱?才一百个铜钱,倒也不贵嘛。”陈如松惊讶,总是听大家说读书花费高,他还以为镇上的私塾一月要几两银子呢。

“束脩是不高,只是笔墨纸砚都需自备,一月至少要三钱,还有书,私塾先生说可以借给学生抄录,只是便是只买白纸也是要不少钱的,还有逢年过节给先生的礼品,一年下来,要十几两银子,之后应当要得更多。”陈大哥一鼓作气将当初打听的消息都说了出来。

“原来是花在这上面了,我还当镇上的私塾收的束脩高呢。”陈如松明白了。

“是,两位秀才老爷一位姓冯一位姓罗,冯秀才读书更久,每月束脩贵上五文,但也不多,我打算送去冯秀才那。”

陈如松没有经验,无法给出建议,只好点点头。

陈大哥接着说:“小弟,你也知道,大哥分家只得了二两银子,交了束脩又给铁蛋买了笔墨纸砚,已经所剩不多了,所以,所以大哥想向你借一些银钱。”

原来是来借钱的,陈如松有些为难。

家里虽然还有些钱,但这一部分是他和媳妇偷偷攒的,一部分是爹娘偷偷贴补的,都是不好让人知道的。

明面上家里的钱也就是分家得的那十二两银子,建房子用了九两出头,也就剩下不到三两银子了。

况且他也打算以后送儿子念书,这钱更是紧张。

只是大哥开口了,也不好不借。

“大哥,你要借多少?”

“三两银子。”

陈如松摇了摇头,“大哥,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建这房子花了多少钱,十两多啊,我手里就剩下二两多银子。”

闻言,陈大哥有些失望,沉默了。

到底是亲大哥,陈如松对他大哥还是有些感情的,不过三两太多了,而且刚刚听大哥所说,念书开始花销不大,二两银子也该够了,怎么会所剩无几呢?

“大哥,那笔墨纸砚要这么贵么?二两银子都快花完了,还要再借三两?”

“不只是笔墨纸砚,束脩虽然是一月一钱,但要一次交上三月,便是三钱,买笔墨纸砚花了五钱,还给铁蛋做了一套读书人穿的长衫,还有一月多便是端午,要给先生送礼,我们不清楚要送多少,但是银钱也得先备着,还有家里这些日子也要不少花销。”

陈大哥絮絮叨叨解释着。

大哥根本没有积蓄,也敢就这样送铁蛋去念书?他不如大哥明白读书多费钱,都知道要供一个读书人,不管怎样得备足了银钱。

第9章 养鱼

俗话说‘三代之积,供一书生’,村里几个供养读书人的人家,不是本身有些家底的,便是几代蓄力。

家底薄如他,家里就他跟媳妇就两个人,还有媳妇娘家可能给予一些支持,手里存有十几两银子都深觉不够,拼死拼活地想多存些银钱,至少手里得有几十上百两银子才敢说供养读书人。

大哥虽然田地比他多了些,可一年也就粮食多些,多个几两银子的积蓄,怎么敢现在就让铁蛋去镇上私塾?

但既然分了家,他是不好多说的。

只是借钱出去这事,他一个人可做不了主,陈如松朝媳妇看去,以示询问之意。

杨稔悄悄朝陈如松竖起两根手指,表示只能借二两。

陈如松微微点头,朝陈大哥道:“这样吧,大哥,我可以借二两银子给你。”

“好,小弟,多谢你。”陈大哥面露笑容。

“只是大哥,我得跟你说,读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年十几二十两银子,你也就十几亩田地,一年也存不了几两银子,你怎么供?”

“十几亩田地,怎么存不了,一亩一两银子,一年也能有十几两银子,咱们自家能花多少?我再去帮别人做工,挣些工钱,应是够的。”

陈如松不好再劝,因为劝多了会有不想借钱的嫌疑,大哥不会多想,大嫂铁定会多想。

“大哥,你也知道我分家只有几亩田地,借了这次,我以后是没有钱借你了的。”

陈大哥点头,“小弟,哥明白,你放心,等今年收了粮食,哥就把钱还你,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我铁定帮忙。”

即使只借到二两银子,陈大哥也满足了,刚才去二弟那,二弟拒绝借给他,说他装穷,实在让他伤心。

来小弟这,他已经做好借不到钱的准备了,不想小弟还是念着他的,没有跟二弟一样生他的气,知道这个,足够让他心情愉悦地离去了。

“这次借钱给了大哥,咱们家分家得的银子,在外人眼里就是基本用掉了。”陈如松说道。

“咱们悄悄攒钱吧。”杨稔回复。

夫妻俩相视一笑,都是要过日子的,一点不借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也不能让人以为他们家多富有似的。

陈家村靠近水源,当地的人吃鱼大多是自己捞,只是鱼再多也不够人捞的,近几年,小溪小河鱼渐渐少了,也极少能捞到了,一天耗在那也不定能捞到一条鱼。

这是陈如松花了一天时间,只在离他家最近的小溪捞到一条小鱼的感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