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考核(1 / 2)
冯伟和赵勇上了同一班的火车,同一班的汽车,同时抵达浦东的大华培训基地。
放眼看去,那叫一个荒凉。尚未平整的土地,不仅有起伏的土包和小树林,中间还有一些小溪流组成的河塘,以及稍大的川杨河经过,气味并不好闻。
正门修的尚算不错,贴了瓷砖挂了红幡,飘着“大华欢迎你”的红黄色条幅。不高的厂子围墙里,是两排低矮的平房,还有一排是铁皮房,外面同样是红色和黄色的喷漆。
冯伟拿出大华寄给自己的邀请考试的信封,外皮依旧是红黄两色。他这时候才注意到,疑惑的将之交给了门口的大华人事,问:“你们好喜欢红黄色的?”
“这是企业CI,就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被选作第一批接待员的都是好脾气,想一边拆信封核对人名,一边回答他的问题。
冯伟“哦”了一声,又问:“这个企业形象……CI,有什么用?”
接待员听他字母说的准确,抬了一下头,这年月的文凭是个宝,懂英文就能考文凭,有文凭就能调工作,读准英语字母对后世的小学生都毫无问题,对80年代末的年轻人来说,却颇有些困难。
他也没有多问,扯起自己的衣服,示意道:“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就是让客户,消费者一看到咱们的颜色或者图标,就能想到大华。你看,红色的北京和黄色的太阳,就是咱们公司的标准色,这种鲜艳的红黄两色,就代表了大华实业集团。”
“别的公司也用了红黄色呢?”冯伟一脸的好奇。
旁边的的赵勇早就被荒凉给击溃了,觉得上*海也不过如此,浦东还比不上红星厂子,不情不愿的哼了一声,隔着冯伟将自己的信函递了上去。
接待员于是继续办理手续,口中道:“我们有设计专利,要是光颜色,就当他们给咱做广告了。”
CI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但也确实难不到哪里去,而且,它的效果非常的好,60年代在美国提出,70年代在日本大获成功,80年代末的太阳神集团因CI系统一举成名,中国大企业就一窝蜂开始搞企业形象识别。CI系统也是中国最早普及的现代企业理念。干净利落的效果,是企业家们选择它的首要因素。
在大门口就听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冯伟对大华石化公司充满了期待。同来的赵勇则不同,他不懂什么CI,也不懂形象识别和设计专利是什么,他只想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最好别考试,因此显的烦躁不安,走在路上,不时的还乱踢一脚,溅起沙石无数。
路只有前半段是水泥的,后面只有个路基,但不管是前面还是后面,路面上全是碎石和尘土。
冯伟劝了一句,也懒得再劝,看着报告函上的序列号,找了房间住了进去。报纸上的考试,除了让一部分人知难而退之外,再就是议定真正的考试时间了。任何一家建筑公司都没能力,在短短的一两个月里,建成能容纳几千人的房屋,因此,参加报道和考试的时间也特意拉开了。冯伟和赵勇是第一批,他们会在这里呆两天时间,应聘成功的留下,失败的回家。
胡乱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听到扰人清梦的号子声,外面有人高喊:“免费的早餐都来吃了,半个小时,不来的就没有了。免费的早餐……”
赵勇一脚踢开被子,高兴了:“总算没有全亏。”
冯伟看了下电子表,才6点30分。
赵勇乐呵呵的道:“还不起来?荒山野岭的买不到吃的,早餐过了,说不定什么时候有午餐。”
“我看你是看中免费了。”
“免费了不好?又不是你出钱的。”赵勇哼哼了两声,穿了半截袖子想:“你说,大华的早餐,是不是一直免费的?”
“一个早餐才几毛钱,免费不免费的有什么影响。”冯伟看不惯赵勇开摩托车的样子,更看不上他省钱的样子,不屑的道:“大华实业的工资都开到300块了,真要是进去了,什么早餐吃不起。”
“那不一样,早餐免费,那说明其他福利也好,比如午饭便宜,晚饭也便宜什么的。上*海这个地方你没看报纸?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平米,人躺倒了睡觉,就得两平米的地方,你说他们怎么住?大华的福利要是不好,咱难道住一辈子的宿舍?还结不结婚了。”赵勇买摩托车就是为了结婚,奈何用摩托车追上了女孩子,女方的家长又闲他败家,一来二去耽搁了。这事让他有了心结,因此说什么都先考虑结婚的事。他来大华,也是因为大华的名声好,收入高。
经过长时间的通货膨胀,1990年的100元早就不够家庭生活了。全国年平均工资基本在2000元以上,北上广超过2600元,政府和事业单位月入200元并不稀罕,企业在此基础上略有浮动。在全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比较均衡的情况下,多100元的薪水不止是50%的涨幅,而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大华石化公布的工资标准,就是以挖角工资来确定的,在南方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这个工资标准已经打倒了很多技术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而且将打倒更多。
冯伟品咂了一下,觉得冯伟说的有道理,却不愿承认:“说不定只是一顿免费早餐呢。”
“你估计就只能吃这一顿了。”赵勇嘴上不饶人,笑哈哈的出门了。
早餐却是出乎意料的丰盛。满满的一海碗肉汤,上面飘着油花,使劲捞一下还有点肉丁。一碗小菜配两个松软的大馒头,以早餐的分量,那是绰绰有余了。
大家都吃的很香。大多数应聘的工人都舟车劳顿好几天了。
如今,物资困难时期确实过去了,要说敞开肚皮吃饭,很多在岗的工人家庭都能做到,但是,并不是每个工人都在岗的。国企围墙内的改革梦想正在逐步破灭,武*汉邀请了德国的老专家,河*北诞生中国自己的改革家,然而,这些企业的辉煌持续了没几年,随着90年代的到来,一一落幕,如包产到户的结果一样,能温饱而不能致富,并随着其他人的富裕而日显贫穷。最终,曾经辉煌的企业奄奄一息,连中兴之志都没有的企业,停产待产的不在少数。最迟到1992年,那些中小型国企中的政治明星,都会陷入各种破产甩卖的旋窝,来应聘的工人,免不了有受到牵连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