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勘探队(2 / 2)
苏城只能沿着海岸线,寻找已知的油井。
在埕岛油田发现之前,这里是有一些采油井的,只是都没有打对地方,未能发现有价值的工业流。
其实,中国如果不开采自己的油田,那自然是极好的。但世界上,除了贫油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这样做。
像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就更不可能了。一方面,开采石油并不仅仅是开采石油,它还带动了石油上下游的数万家公司,过千万人的就业。另一方面,不挖石油的国家,也没有技术从别的国家挖到石油。
在国际石油交易中,日本屡屡能够从国外获得油田,不光是政治因素,更多的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因素。包括沙特在内的许多产油国,在技术上都对日本有所依赖,因此就不能断然拒绝日本的要求。与之相比,中国除了掏钱之外,就很难拿出有吸引力的条款了。
但日本的技术也不是凭空变来的,他们前期依靠从美国购买的技术积累,后期依靠采油的经验积累。
中国既没有干爹,也找不到恩客,那就只能自食其力,从自己的油田练手开始。
浅海油田,就是极具竞争力的海洋钻探技术。
如果要在国外购买一块濒海油田,那招标书中除了价格,就还需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到90年代后期,滴油不入海已是惯例。中国要是不开发自己的濒海油田,永远都别想买到别国的濒海油田。
苏城在卧室,画了整天的图。
天亮以后,他才将将乱七八糟的地图收了起来,卷起来放进大包内。
很大的一包。
再开车到“胜利机械厂”的时候,各单位的勘探队员都差不多到了,数百人涌在行政楼内外,等着分配工作。
在正常人想来,苏城理所当然的会收纳所有人,就像一次浅海大会战那样,他需要大量的人手去搜索广阔的地区,所谓的面试,十有八九是一次过场。
但苏城对大量的人手毫无兴趣。
因为勘探队的数量增多,就意味着钻井数量的增多。400人每周就要钻出10个井来,花费数百万元,这么高的成本完全没有必要苏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先挑选出3支相对完整的勘探队,又在6个勘探队正副队长的帮助下,选出50人左右填充到勘探队中,总计150人左右,就算是完成了勘探队的构建。
等到下午的时候,其他人见苏城仍然没有再建勘探队的意思,不由鼓噪起来。
苏城只好出面劝说:“目前,人手都是足够的,要不,大家暂时做文书工作吧。”
办公楼前,刹那间安静了许多。
不是满足了,是惊讶了。
一位老钻井队长,就在下面喊:“我高小毕业十几年了,怎么做文书?”
“那就画图吧,画图……”
实际上,画图也是不提供纸笔的。
不过,大家担心被林永贵裁撤,于是也不好马上回去,只好赖在胜利机械厂内,伪装画图文书,实在聊天打屁。
如此一来,倒是让被选中的勘探队荣誉感大增。
再过了一天,中国石油大学的宋志军教授,就在钻井采油研究院的秦世维教授陪同下,也来到了胜利机械厂。
秦世维用孔武有力的胳膊,搂住公鸡般骄傲的宋志军教授,介绍道:“苏城,宋教授是林书记特意请来的专家,在石油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以及你说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面造诣很深,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询问。”
“宋教授好。”苏城未能成功的伪装出欣喜若狂的模样。虽然这位宋教授,似曾听说的样子。但是,他其实并不真的需要一位石油地质学的专家。
宋志军的工作,是将勘探面积从96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数千乃至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平和苏城的记忆力差不多,误差大概只高数十倍。
在宋志军的一生中,能蒙对一次大油藏就算好运气了,苏城实在不想指望他。
秦世维则有点奇怪,在他印象里,苏城是少数非常重视研究的管理者,现在的模样,不免让人失望。
他理解错误的地方在于,懂技术的人是尊重研究的,神棍巫婆是讨厌研究的。
7月的苏城决定卖先知药剂,自然对求知没有兴趣。
宋志军装作不以为意的样子,还笑呵呵的问:“我在路上听说苏董知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不知是哪位名师高徒?”
自认为在此领域有着绝对权威的宋志军,看着对面的苏城,准备狠狠的打击他一下。
苏城全然不知,老老实实的回答:“金明。”
“哦?哪个大学的?”宋志军窃喜:没听说过。
“北大。”
“名校!”宋志军开始紧张的思索,赞叹之后,但还是没想起名字,遂问:“他的代表作是?”
“《从自然景物叙写考察中国大陆小说的诗性流变》。”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